叶俊飞
摘要:随着大学地位与作用的提升,人们赋予了大学更多的期待。文化是大学之魂,本文拟从学生、教师、大学本身、社会和国家等方面入手,对大学文化进行多维度的认识和解读。
关键词:文化;大学教育;多维认读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特性日益显见的今天,大学逐渐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随着其地位与作用的提升,人们赋予了大学更多的期待;而作为大学本身,它应该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大学要创造新思想和新文化,就必须对“文化”的本真意义有深刻的领悟与掌控。为此,本文拟从学生、教师、大学本身、社会和国家等方面入手,对文化之于大学教育的含义进行多维认识和解读。
一、学生维度:成长的“孵化器”
培养人才是大学产生、存在及拥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理由。不论是以传授知识、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的中世纪大学,还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使命的近代大学,又或是以教学、科研、直接服务社会为共同理想的现代大学,绵延不断的大学使命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是为学生办的,大学是大学生的大学。
(一)以“文”化人,大学文化的应有之义
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周易·贲》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此处却非“文、化”二字的连用。“文化”二字的连用始出现于汉代,刘向在《说苑·指武》中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又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文化”其本义是指对人施以文治和教化,把新生的本来不懂事理之人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的过程,带有动词的“文化”含义,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化”。而作为一种结果和状态,它又是与人的内在教养、德性等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既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过程。@
不论何时,大学的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专门人才。大学是通过什么培养人的呢?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化。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亦即培育人。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者,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二)以“境”育人,大学文化的基本使命
文化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亭台楼榭、灯箱报栏、师生的言行举止等,无不是大学文化的体现,什么样的文化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学校全部的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杨振宁教授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的良好学习空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联大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三)以“行”塑人,大学文化的重要特性
文化是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梁漱溟谓之为“生活的样法”。大学文化,自然也是大学生的“生活的样法”。大学文化提供一种“模型”和“范式”,塑造、熏陶、感染“大学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大学生自然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物,也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南开学生很注意仪容,草绿色的制服,银白色的扣子,六角形的铜帽徽,显得格外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到南开参观,见学生这般情景,询问张伯苓。张笑而不答,领他到进校门处。那里竖立的一大穿衣镜上镌有40个大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宣庄。当张伯苓用英语向他作了解释之后,伊利奥佩服地不住点头。……镜子和箴言有如无声的教员,学生进出校门,整饬仪容成了风气。”
综上,大学文化是“隐形课程”,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以“文”化人,是它的题中之意;它构建了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内化精神,外塑行为,是其重要特性。大学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孵化器”。
二、教师维度:价值追求的“灯塔”
(一)学术自由,大学文化的内核
大学文化是以学术自由和自治为生命的价值信念系统,此信念系统潜意识地影响着其承载者的行为。19世纪洪堡将“学术自由”作为柏林大学创办的原则之一,而“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亦是美国高等教育著名的三“A”原则。
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在大学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二)道德推祟,大学文化的灵魂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宿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凡此种种,无不昭示着教师在大学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一个学校的师德状况直接决定着该校校园文化的品格,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带有该校特定文化符号遗传的学生。在大学的文化生态圈中,师德建设始终处于核心区域,是大学文化的魂魄所系。
(三)人文精神,大学文化的品格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整合统一性是大学完整统一性的内在保证。大学文理工商诸专业相隔系科之所以聚于一校而不落于外在空间聚合,端赖此大学精神纽带维系。大学精神因而是超专业的。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有那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风气(重实证或重思想、“兼容并包”的自由学术,等等)与社会个人观念(如“五四”以来北大突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使命感),还有大学社团活动、卓越教授的个人魅力、同学的聚合,乃至那古老的校园建筑与林木古藤……大学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而且是个性化的生命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天职在于传递文化,在于教育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社会拥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其义不容辞的责
任。大学文化与之关系密切,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学术自由,是大学文化的内核;道德推崇,是其灵魂;人文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品格。
三、大学自身维度:个性发展的“基石”
(一)大学文化具有时空地域性
大学文化是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大学文化的形成不能回避历史,任何大学文化都是大学所处的独特生态环境的产物。一所大学自创建之时,就深深地烙下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地域文化和教育思潮的印记,常常以校训、校歌等形式来表达其办学理念和目标等。著名学者阿什比曾说,大学“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二)大学文化具有内聚性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它能够统一大学成员的意志及欲望,呼唤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和信念,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的既定方向发展,促进战略的实施。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师生员工自觉调整个体观念和价值追求,逐渐融入健康向上的大学集体,思想行为与大学发展保持一致。大学文化使一所大学成为一个共同体,成为一个由理想、价值、荣誉等凝聚起来的教育机构,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使人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如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三)大学文化具有自我发展性
大学文化是大学存在的标志、大学本质的反映、大学传统的体现、大学特色的折射。一所大学真正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还是它独特的文化及其品味,所以大学文化的创新才是大学真正的创新。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流的大学不仅拥有赖以生存的优秀大学文化土壤,而且他们在自身的发展中总是不断地研究、建设和发展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积极进行创新,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甚至是超前的先进性,从而为自身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养分。
综上,大学文化是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种高品位的、富有个性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东西,是其个性发展的“基石”。马克思在讨论精神世界问题时曾这样向对方发问:“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也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是,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文化之于大学也是如此。
四、社会、国家维度:前进的不竭“动力”
大学之谓“大”,是指大文化、大精神,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之基,发展之根。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先进文化向社会辐射,引导社会发展的策源地。
(一)大学文化的理性批判作用
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不乏批判与反批判的碰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唯有坚持批判的精神,才能不断地超越他人和自我,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
(二)大学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的显示向导和创新源泉,对社会文化产生辐射作用。大学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文化的结合体。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并将科学知识、先进思想观念传播开来,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学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创新意识、高雅娱乐形式等对外界社会产生着辐射和影响。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与养分。
易言之,正如哲学家赵鑫珊所说,“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它不仅是属于它所在的那座城市,而且也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大脑精华或是大脑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急先锋或卓越代表”。大学文化具有理性批判和辐射示范的作用,是国家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文化之于大学教育的意义可从学生、教师、大学本身、社会和国家等多方面进行认识和解读,其框架图如图1所示: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政治民主、经济增长、科技革命、人口激增、知识爆炸等进程,大学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人们用多元化、巨型化、国际化这样的概念来描述当代大学的变化。大学不容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而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