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的需求分析

2009-07-09 08:24齐微微
企业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对策

齐微微

【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民工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农民工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本文综述了我国农民工流动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工流动的需求及流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农民工流动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流动;对策

一、农民工流动的现状

目前农村劳动力仍然大量富余,劳动力市场总量上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状态。部分地区的部分行业出现农民工短缺,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调查显示,在企业春季用工需求中,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7.8%,小学文化人员比重为30.9%,初中文化人员比重为42.3%,而高中文化人员比重只有13.5%;有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另外从区域来看,农民工短缺主要发生在东部的部分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仍然供过于求。

二、农民工流动的需求分析

从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仅依靠经济呆滞的农村地区吸纳剩余劳动力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大规模转移有其客观必然性。

1.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驱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伴随着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在迅速提高,但其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变化,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收入“势差”的不断扩大,农民清楚地意识到收入差距是务农和从事非农职业造成的,而这种比较利益的驱动正是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最大诱因。

2.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也是导致农民工流动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流动加快,尤其是人口的地域流动加速。城市化是城乡地区社会经济内外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构。农村地区固有的贫困、封闭及文化生活的缺乏,对农村居民产生强有力的推力。在城乡地区综合力量的作用之下,人口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乡村的农业社会也由此而向城市的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变得更加繁荣,而乡村依然落后,贫困。由此引起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3.农村劳动力过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问题。根据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2006),我国现在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左右,如加上在本乡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而且在总量上还会继续增加,未来若干年内都不会出现减少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大局。所以,积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三、农民工流动存在的问题

社会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我国农民工流动仍然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目前的农民工大量流动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工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农民知识结构匮乏,专业技能不搞,总体素质低下,自我保护意识差。85%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他们文化素质整体地下,所从事的绝大部分仍是技能要求低的重体力劳动,普遍缺少一技之长,很难进入文化层次要求高、劳动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的行业就业,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收入偏低、劳酬不符。

2.政策和体制方面凸显的问题

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了农民工流动。作为身份制度管理的中国户籍制度也造成了农民工再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虽然目前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就业,但他们与城市劳动力在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业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受到很多限制,很多地方采取资格认证、行业限制的方式限制农民工进入某一行业从事某一工种。要求农民工进城要办理各种名目繁多的证卡,阻碍农民公在城镇就业,使得他们在城镇的就业成本加大,更不能长期稳定地就业。事实上,农民工依然处在我国社会阶层的最低层,这支庞大的劳动大军仍游离于现代职业体系之外。

3.当代城市化程度不高,吸纳外来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中国的农业人口的数量太大,而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高,其西南农村外来的劳动力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实际上已经大大超过了城市的容纳能力,仅靠现有的城市的发展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远远不够的,由此产生的“城市病”比发达国家要更严重。

四、农民工流动问题的政策建议

1.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境界和法制观念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各级工会不但应充分重视农民工培训,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传统的农村生活折射出的思想道德观念,在他们身上的印记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和家庭美德教育。在调查中,我们在发生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农民工显然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是很难受到保障的。因此,也要通过对农民工普及法制观念,让他们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进一步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消除制度障碍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时单位管、暂住地社区管、党团员组织管、系统问题部门管、治安问题公安管的工作格局,以保证农民的自由迁徙权,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居住权。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打破城乡壁垒,拆除横置于城乡之间的人工藩篱,使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3.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提供良好的载体

应把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农民离土、离乡、离农,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现代城市工业文明。一方面要增强现有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既要防止农村剩余劳力无节制地进入城市而出现城市病,也不能将农村剩余劳力束缚在农村、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农村人口转移的客观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渠道应立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加快农业主产区城镇化进程。因此,在现有资源和生产力水平下,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力就地转移、减少中心城市就业压力、解决“城市病”的有效途径。

五、总结

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集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迈过的坎,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进城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入手,健全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与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

参考文献:

[1]蔡日方.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程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3(1):125—136

[4]陈阿江.农村劳动流动力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J].社会学研究,2000(3):109—123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69—85

猜你喜欢
农民工流动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流动的光
对策
流动的画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