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摘要】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首先必须开展产业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然后依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统计学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统计学;产业竞争力;评价;应用
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论科学,研究事物普遍存在的数量关系,以认识特定事物的内在规律性。统计学是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其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在于它与实用学科的密切联系,割断了这种联系,统计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生不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方法。在人类活动的一切范围内,统计学已经成为一种万能的、强有力的和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对于人类提高认识取到巨大的作用,成为探求真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竞争力可分为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三个层次。国家竞争力强调国家在不出现国际收支平衡困难的情况下,实现诸如收入和就业增长等中心经济政策目标的能力;企业竞争力则更侧重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以及不可替代的企业核心技术和技能;产业竞争力侧重于对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考虑,更侧重于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由于产业竞争力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分析统计方法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情况,从而为产业更好的发展指明方向,更好地发展一国经济有着更广泛地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现阶段统计在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以及评价等相关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作较系统地分析和评价。
一、产业竞争力的含义和实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基于提升国家竞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纷纷展开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我国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原国家科委下达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标志着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正式开始。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的界定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代表性的产业竞争力的定义有:
金培(2003)在其发表的专著《竞争力经济学》中指出,产业竞争力就是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张超(2002)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浙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7)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提供有效产业和服务的能力;朱春奎(2003)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特定产业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虽然,这几种定义在阐述的角度上有所区别,但不难发现这几种定义都明确界定了产业竞争力比较的主体是“国家或区域间的同类产业”,比较的前提是要存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比较的内容是“产业向市场有效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可见,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工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而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
二、统计学在产业竞争力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对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研究和分析,是进行竞争力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需先简单介绍关于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相关理论。对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1.对竞争力来源的定性分析
对竞争力来源的定性分析是利用不同的经济要素从定性的角度来解释竞争力产生的原因。如赫克歇尔——模型俄林用资源禀赋优势来解释产业竞争力,他们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丰裕度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强弱; Mckee,Sessions,Robinson(1989)认为,生产率高的企业、国家或产业有竞争力;波特认为,激烈竞争可以通过带动专业基础建设、加速市场信息流通、推动相关科技与专业人才资源的发展,从而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竞争力,来源于扎堆(产业链)。一群在地理上相互靠近、在技术上和人才上相互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波特利用竞争强度和价值量来解释产业竞争力,并用产业竞争力来说明国家竞争优势。本文认为,产业竞争力并不是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其权重会有所不同而已。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离不开对各种决定因素的定量衡量,从而能对产业竞争力有更精确地分析。
2.对产业竞争力来源的定量检验
对产业竞争力来源的定量检验,其分析思路主要是在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选择一定的样本对该理论进行验证,以分析某一因素同产业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里,统计学在产业竞争力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就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J.Fagerberg运用拟合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1965~1987年间16个OECD国家的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得出需求条件对于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B.Marion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1967~1987年美国食品制造业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出美国国内市场结构与竞争强度对于产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ourdes Moreno通过建立Panel Data 对数线性回归模型,采用1978~1989年西班牙14个制造业分析产业的数据,检验了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决定因素;ohn A.Karikari(1988)用1970~1975年加拿大制造业的数据,对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和其他竞争力理论进行了检验;我国学者王仁曾(2002)通过建立双方程模型,利用1996年我国30个大类产业的截面数据,验证了资本密集度、产业组织结构和R&D强度对显示性比较优势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可见,对产业竞争力来源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设定因果变量之间的模型,采用相应的数据来对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验证,体现了统计学中推断统计理念。
三、统计学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论界对于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图构建宏观的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对特定产业(如工业、农业、建筑业、高新技术产业、银行业等)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以“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为样本,来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情况,见表1:
四、结论
上述分析可见,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体现了经济学分析的一个明显特点: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正如钱颖一教授(2002)从实证研究角度提出经济学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三大优势:一是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二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一样,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利用数据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数值,减少经验性分析的表面化和偶然性。
然而从现有的对统计学在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中的应用现象发现,无论是上面提及的指标体系法、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还是上面没有提及的如朱小娟(2004)介绍的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标杆法,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于数据包络分析和经营竞争力比率法等数量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调查、比较和分析,寻找竞争力评价的标杆作为判断标准,它们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之上的,依据一定的产业理论,构建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然后运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和测评。统计分析方法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描述性统计方法的应用。目前,统计学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理念仍然十分单一,扩大统计学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应用的广度,提高分析的精确度,是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6-79
[2]C.R.劳.统计与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1-84
[3]金培.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3:32
[4]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宏观经济研究.2002:5
[5]浙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提高产业竞争力:浙江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