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开放、多元、变化迅速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研只为逃避进入社会,大学扩招、金融危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困境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多。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背景出发,简单描述了一下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列出一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笼统来讲,个体社会化关系到个人成长,同时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延续问题。社会化有四种不同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也叫做早期的社会化,是儿童学习语言与生活知识,逐步掌握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发展认知能力,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并和周围的人建立情感的联系等的过程;(2)预期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它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3)发展社会化,即个体成年后为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社会化;(4)再社会化,个体改变自己过去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学习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产生行为规范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而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获得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结构,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社会对一定地位的人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目前承担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和未来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成员),使之符合于社会实际。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人格形成,走向社会的重要过程,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 06届大学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现并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 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 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 有28.87%的毕业生则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 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这些数据表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偏低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境遇也与以往不同,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从经济模式来看,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决定了它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两面性。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公平意识等,它促使大学生有更强的进行社会化的意识,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和规范,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追求实用而导致人文素养的衰退,道德感的缺乏。从社会结构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推动下,每个国家都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撞击、异质文化的交流,使得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化内容更为复杂,也使大学生的社会化面临更大的困难。从社会的发展速度看,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强烈。在这样的社会中,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化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个人提出的挑战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社会化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功。
面对主客观因素的挑战,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价值观念与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品格修养存在缺陷,对别人缺少爱心和宽容心,任性,动手能力差,心理沟通存在障碍等等,从个体主观方面讲,主要可能的原因有:(1)缺乏自我认知能力。从大学生自身状况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大学生生理上趋于成熟,心理上则表现为晚熟,身心发展表现不平衡。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变迁加快,父辈的成长经验很难移用于晚辈,再加上大学生是学习的“成功者”,一般都自我感觉良好。(2)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个体对社会的规范、道德准则的认同、内化,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出现矛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产生冲突、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有差距的时候,有的大学生会因缺乏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勇气,而使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受阻。(3)过度社会化现象。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或过快,超过了大学生社会化标准,这种畸形社会化现象可以称作过度社会化。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盲目追求金钱,过分热衷关系,片面强调社会行为知识的学习和体验,社会习气较浓。(4)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封闭性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影响,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协作互助精神,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漠。(5)诚信观念薄弱。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近几年,大学几乎每年都有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学生,不少高校还有因考试作弊而被勒令退学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抢占优势,背离诚信,假造个人履历,夸大个人的实际能力。(6)心理素质脆弱。当代中国大学生都是激烈的考试竞争中的优胜者,为了能接受高等教育,只重视考试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后,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社会竞争,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大,焦虑感过强,心理状态不稳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个别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忧虑成疾,心理承受能力低,心理扭曲,产生报复他人的行为。从社会客观方面来讲有:(1)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时期,社会转型加速时期激烈的文化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一种调整和变动的状态之中,社会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元的、异质的文化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影响很大的社会价值多元化而形成了其选择上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迷失方向,造成社会化的价值偏差。(2)虚拟网络与信息传播影响。当今网络的发展和利用,使大学生的社会化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但也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3)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社会经验是在高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假社会化。由于种种原因,学校过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就力不从心,学校为学生构建了超前的价值趋向、理想观念,却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现实社会与当代大学生脑海中的社会差距很大,大学生一旦进入现实社会就要经受各种考验,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社会化进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训练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应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知识,接受锻炼,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对自己角色的认同,以便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学校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角色定位,可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按部就班对大学生进行角色社会化教育,直至其大学毕业。包括:①自我角色认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认清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进行正确的角色选择。②角色移情训练。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水平,并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对社会角色注入积极情感,充分体验社会角色的意义与价值。③角色行为扮演或预演。要求大学生用自己的才华以恰当的言行举止表现给“观众”,满足或实现社会角色期待,主要形式为毕业实习、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这时他们已趋于成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融入社会的愿望,因此加强角色行为教育有助于他们学会为人处事的技巧,为他们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奠定良好的基础。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摆正自我与社会的位置,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等。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自己决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板报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应对心理挫折、平息心理冲突的科学方法,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要做好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工作,疏导其情绪,调整其认知,了解和扫除部分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优良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4)强化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教化功能,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促进学生社会化,使学生经过学校教育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5)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现实,参与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
总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也正处于自身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社会化过程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命运,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高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强化学校的教化功能等对策,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进一步明确生活目标,遵从社会规范,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