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野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

2009-07-08 02:44申艳华申永强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
关键词:关怀少数民族人文

申艳华 申永强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独特的思想特点,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谐视野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这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民族大学生自身内在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所以我们应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理念,以人为本,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89-0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促进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面临的压力

(一)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其对本民族的权益能否得到维护感到担忧

民族大学生过去成长、生活的环境一般都是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下,继承了本民族先辈的品德,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一般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随着文化层次、个人素质的提高,这种民族意识有了更明显地增强,表现出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极为敏感,对民族的政治地位非常关心。他们对自己民族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这种感情会使他们特别关注自己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宗教等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在别人看来的一桩“小事”,他们却认为是自己权益得不到维护和尊重,从而引起情感波折,出现思想波动。

(二)心里素质相对脆弱使其很难面对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己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来自交通闭塞、居住分散、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使得他们的整体知识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使得他们常常陷入自卑,保守,封闭的不良情绪中而难以自拔,为他们社会交往带来负面影响。他们自卑而又自尊,这种复杂的矛盾心情,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困惑和压力。

(三)竞争意识不强使其对未来就业感到担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铁饭碗的打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制度的实行,对长期生活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缺乏竞争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主动竞争意识,主动地发展自我的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感到压力增加。

二、和谐视野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离不开高校的稳定与和谐。然而当前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及思想上的问题,轻则影响身心健康、自身发展,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冷战后国际局势并不乐观,民族分裂分子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唆使下,挑拨民族矛盾,从事破坏活动,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对本民族的事物特别敏感,一旦本民族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的反应就特别强烈,甚至引发民族间的矛盾,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有鉴于此,重视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对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的和谐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文关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相对于汉族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易产生自卑心理,心里素质相对脆弱。他们要面临着学业基础差带来的学习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生活压力,人际关系不适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竞争意识不强带来的就业压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使他们中的个别同学有时失去自信心,自卑心理也由此萌生。而且,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和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压力加大。目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引发出诸如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胡作非为等行为,如不加以排解,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从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引导,准确把握学生需要,在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狠下功夫,以此来缓解或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人文关怀是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困难,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融入人文关怀,给他们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才能最大限度消除他们思想上、心理上、情绪上、认识上,观念上的误区和偏见,从而实现思想上、心态上、心理上的和谐,以此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具体举措

(一)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理念的确立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前提。只有确立人文关怀的理念,我们才能运用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贴近实际、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加强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中,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保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力和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在需求,帮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从而帮助其解决思想障碍,调节心理平衡,激发学习热情,寻求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真正的精神归宿,培育人的和谐思想和美好心灵,稳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了解人,基础是尊重人,核心是关心人,途径是激励人,目的在于凝聚人。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要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理念,既尊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尊重个体发展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着力点放在为学生服务上,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薄弱点和需求点,展开全方位服务,促使其健康成长。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发展方向规划不同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我们要挖掘其潜能,加强能力建设,立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重点培养个人特长,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其疑惑,解其所难,解其所需,注重实效;要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研究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为学生服务做具体实事结合起来,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反映实际,指导实际,发挥实效。

(三)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承受力不强,他们面临专业学习与求职就业及生活压力、人际关系与情感的困惑、恋爱危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加剧,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他们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压力加大,这些问题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着重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宣泄、转移、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法消除负面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正确的自我定位,鼓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对他们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引导和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其次要按照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从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引导,在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狠下功夫,以此来缓解或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真正体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性化关怀,切实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落实人文关怀,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社会的和历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也要从多方面入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从长远看,根本出路在于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在于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当前看,特别需要中央和自治区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需要用人单位特别是各类企业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从自身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动手能力,还要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合理、现实地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在就业取向上做出适当的调整,正确的自我评价,多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做好面对残酷竞争的心理准备,以及加大、拓宽信息的来源和途径,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搜集有关就业信息。

总之,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离不开学校的稳定和谐。人文关怀,能引导广大师生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主体地位,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高校和谐发展,这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与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关怀少数民族人文
人文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