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娜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优秀医德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优秀医德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必要性。我国古代的医家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医德传统,其中包括仁爱救人、重义轻利、平等待人、尊重同行、医术精湛、精心诊治等思想。本文就此对中国传统优秀医德的基本内容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传统优秀医德基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27-01
一、仁爱救人
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要求用医学“济群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认为,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的是“爱人知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强调:“人命至重,贵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要求医家“志存救济”“誓愿普救含灵之苦”①。在师徒相授的医德文化传播过程中,许多医家在自己徒弟出师时赠送灯笼和雨伞,以鼓励和启迪弟子们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为民行医,救人之危。
可以看傳统社会时期历代医家都把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仁爱救人”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医德准则。医家要怀有“仁爱救人”和“恻隐之心”,视病家疾苦为己事,如果有急病求医者,全心去救治。因此,行医治病、施药救人就是要施仁爱于他人。
二、重义轻利
东汉名医张仲景强调医生必须要多为患者着想,他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批评当时社会上热衷于功名利禄的那些人,反对“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清《吴鞠通行医记》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清代名医费伯雄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之父母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我之妻子儿女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②。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每日登门求诊的患者“盈门塞巷”。文元行医施药,概不取酬,,遇贫苦患者尤其照顾,因此他行医三十多年,家中连几亩地也没有,临死时,县里大街小巷的许多百姓哀悼纪念他。
传统社会医生把治病作为份内的事,不多取报酬,不要病家赠礼;如遇贫困病人,不但不要报酬,而且要解囊相助。古代医家认为,一个负有“救人”、“活命”责任的医生,必须志存救济,不为名利。重义轻利思想是我国古代医德中又一优秀传统。
三、平等待人
唐代孙思邈说:“若有苦厄来求救者,无论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③只要是病人来求救,医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为之治疗,把所有病人都当作自己的至亲好友来对待。
北宋康慎微医术高超,“治病百不失一”,凡病家来请,“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南宋医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要求医生“贫富用心皆一,贵贱施药无别”。
明初医家刘勉“生平视病者平等如一”他常说富者我不贪财,贫者我不厌求。他们身体力行,把平等待人一视同仁的行医规范贯穿于自己的行为之中,而且对后世医德的形成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明代名医龚廷贤也主张医家要“一存仁心,博施济众”,强调“贫富虽殊,药施无二。”④
传统社会不少医家都提倡平等待人,一视同仁。不论美丑,贫富,长幼,民族一律平等。
四、尊重同行
唐代孙思邀对医生强调“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明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中认为“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昔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痊一病,则昂首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云林暇笔》中指出“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病,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设使前医尽是,复何他求盖为一时或有所偏,未能奏效,岂可概将前药为庸耶”。
可见,历代儒医都认为医生之间应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仁爱思想,强调同行之间“和为贵”,即同道相重,谦和谨慎。
五、医术精湛
晋代杰出针灸学家皇甫谧通过自己切身体会后强调医学贵精,“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仓公的诊籍,对患者的姓名、里居、职业、证状、诊仁慈之性,而对人们的疾苦仍然足无济于事的”。唐代孙思邈也认为,医术是广博深奥、“至精至微”的学问,“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⑤。“精”就是指精湛的医技,他认为有精湛的医技,能够治病救人,使病人起死回生就是大医。他本人正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典范。少年开始“留心作意,殷勤学之,无一病不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医学造诣极深,成为一时名医。清代叶天士为求医术精良,先后拜师多位,他这种虚心好学,精勤不倦钻研医术的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并激励着有志献身医学事业的医务工作者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社会时期对医生技术要求是很高的,必须精通医理,博采众长。
六、精心诊治
早在两千年以前的《内经》中就曾斥责过看病草率的的庸医,指出“诊病不问起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孙思邈亦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⑥均指出诊察疾病,务必认真细致,纤毫勿失,以免误诊。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柔和,无自妄尊,不可矫饰。”作为医生应举止大方,言语礼貌,不可奇装矫饰。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时医生诊治病人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