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锋
近几年兴起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方式,因其较好地反映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教师反思,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而得到认可和推广。“同课异构”就是相同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建构不同个性的教学设计、呈现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鉴于此,本学期我校生物教研组别出心裁,以“同课异构”的形式研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使听课者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这种教研方式既实在又有实效。其流程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评课——比较性反思。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以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作为教例,在限定时间内,让两位教师根据自身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这一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开篇,处理得好坏将影响学生对以后学习“神经调节”的兴趣。这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物科技联系密切,并且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教师实施三维目标的好素材。
这次上课的教师一个是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以下简称教师A),另一个是本校本学科的后起之秀(以下简称教师B)。听课时,常常被二位教师的精湛教学技艺所折服,被学生们充满智慧的回答所感动。听课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二节课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每一堂课都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当然教学中有些环节的处理欠妥和学生的沉闷也不时引发教师们的思考。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感想很多。
1主要教学环节简析
1.1课题的导入(表1)
教师A的导入,既有章导入,也有节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诚信教育。教师B的导入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感性材料人手,很快切入了主题,但缺少章导人,只有节导入,有点太突然。由二位教师的导入可见,教材固然重要,使用教材的教师更重要,只有教师的理念更新了,才能把课改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然的话,只能穿新鞋走老路。
1.2教学内容一: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表2)
教师A的整个课堂以问题为任务驱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有效地精讲点拔,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B的课堂程序是:问题——自学——精讲,以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由此可见,二位教师都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师A善于运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教师B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教师B讲地太多,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师的讲与不讲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的时间较少,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好。
1.3教学内容二: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表3)
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包含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教师B在提出问题时不太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A这一点做的比较好。
1.4教学内容三: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表4)
教材通过文字描述来呈现分析材料,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感知,教师A用动画的形式将探究材料呈现给学生,教师B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见二位教师都能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但教师A的设计直观性更强,效果更好。一堂成功的课应该开发和利用好教材这一最佳教学资源,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教材内容变得更生动和更容易理解;教师的设计应以教材为载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5教学内容四: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表5)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这不仅体现教师间的个性差异,更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教师A对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整节课最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段。虽然设计这样的探究方案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有上个教学环节(Flash动画演示探究实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中教师的精讲点拔做铺垫,同时又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是能够顺利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非常投入,特别在最后展示探究方案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向老师递交自己小组的最佳方案,希望老师展示他们的方案。学生极富个性化的方案设计,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两节课的共同优点和主要不足
首先这二节课的三维目标达成度较高,都非常注重STS教育,凸显学科特色,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建构知识,生成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二位教师都注重生物科学技术、现代化媒体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图文信息。丰富的资料,动态的视频和动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赢得了时间,创造了空间,这种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媒体所无法取代的。
但也应看到,有的教师采用了媒体教学,却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如教师B没有板书,只是随心所欲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教师A的媒体上所展示的材料有错别字,这些小的细节失误看似小事,但关乎本节课的成败。
3对“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
同样的教材到了不同教师的手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转化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带上了浓重的个性色彩,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风格各异、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效果,使每一位教师在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等,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异构”。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教学所追求的。“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而“异构”。因此,在“同课异构”中并不排斥“同”。因为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教学目的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的“同”。
“同课异构”拓宽了执教者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听课者的听课视角,也丰富了同行间的学习与交流。肖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各自就有了两种思想。”2位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对教材做出了基于智慧的二次开发,对教学进行个性化设计,他们各具特色的精彩演绎,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不要局限于校内进行,最好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因为个别学校的规模小,教研组人手不足,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同课异构”的范围越大、层次越高,活动效果就越好。“同课异构”的形式也不要太单一,形式要多样,可以是“一人同课三轮”、“多人同课异构”、“名师和徒弟同课异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