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

2009-07-08 08:38戴桂花
中学生物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研究

戴桂花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后,在生物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都需要进行改变。国外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都比较早,值得我国教师借鉴在生物课堂中,以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和研究,把握有效教学的一般条件、一般原则、教学行为,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教学思考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进入21世纪以来,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发展迅速,但是生物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今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又广泛的存在“学生学的艰苦,教师教的辛苦”的现象,导致生物教学效率低下。为更好地改变生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上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进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比如现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选修和必修之分,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只要学习必修三个模块,并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教学手段要多样,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教学方法要灵活,能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即使教得再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2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

依照加涅等心理学家的观点,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观察学习发生的条件,并对它们加以客观的描述,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运用和控制。综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先哲对学习问题的论述,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或必要条件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2.1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是独立于学生之外存在的,也就是俗称的学习环境。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或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师心理素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学习管理、文化因素和家庭环境等,它们对学习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不上无准备的课。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知识,应该要对生物科学的一些相关研究理论有所了解,“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准备一桶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学习管理、文化因素和家庭环境在教学中的影响,争取发挥积极的效应。

2.2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

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或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有知识背景、学习动机、个别差异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如在教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利用在前面学习的细胞膜成分的知识,可以更好和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又比如在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时,教师采取多种学习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国外有效教学的研究进展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1912年斯蒂文思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所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时隔54年以后,1966年弗洛伊德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卡特尔曾经要求254名被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写出优秀成熟教师身上10项最重要的显著特征;优秀青年教师身上10个最重要的显著特征;以及区分青年男教师和青年女教师品质的特征。”他发现被调查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赖安和他的同事们也做了一项观察研究,辨别出影响有效教学的3个主要变量,用肯定和否定两极相对的形式表述为:

(1)热情、理解与冷漠、无情;

(2)有组织、有效率与散漫、草率;

(3)有刺激、富于想象力与单调乏味、墨守成规。

一个教师的得分越是靠近每一因素肯定的一端,那么他就比其他靠近否定一端教师的教学“更有效”。总的来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意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

4有效教学遵循的一般原则

(1)关注学生。有效教学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角。

(2)关注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

(3)关注过程。一般而言,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更多地关注过程。

(4)关注研究。教师应该研究怎样教学,在备课时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教师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要进行好好研究和实践的问题。这样,才能使生物学教学更加有效。

5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学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

(1)清晰授课:表现为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能理解。

(2)多样化教学: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任务导向: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堂课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天上不会掉馅饼。”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袁东升,实施有效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

[2]汪风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朱锡民,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J],教研简报,2006,2。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