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媛莹
幼儿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能使幼儿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能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而且容易形成新的联想和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和游戏,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既获得身边相关数学概念和问题的初浅知识,又习得良好的观察思考和动手学习习惯。
一、活动游戏化,幼儿有兴趣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是在游戏和玩耍中长大进步的。寓数学教育活动于游戏之中,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会变得生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例如,学习序数时,利用送小动物上火车的游戏,幼儿就会非常感兴趣,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学习“1”和“许多”时,设计“拍皮球”的游戏,幼儿当皮球,老师说:“拍一下”“拍许多下”,让幼儿边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幼儿不仅喜欢玩,而且能感知数学知识。再比如,认识大小时,以“捡落叶”游戏切入,让幼儿目测比较物体的大小,每次捡起最大或最小的落叶,分别放进大篮子或小篮子;接着引导幼儿寻找和观察身上或身边的物体,比一比哪些大,哪些小;最后让幼儿通过玩“身体变变变”游戏,
进一步感知由小变大再到由大变小。这些活泼有趣的游戏让幼儿感觉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提高幼儿在生活中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主动性,初步发展幼儿的双向思维能力。
二、教学情景化,幼儿喜参与
创设情景或者借助故事情节,将数学教学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生活模拟和童话幻想,没有抽象的思考或者枯燥的提问,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摆脱“完成目的”的包袱,从而喜欢参与、探究,积极发现和尝试,满足幼儿内心的好奇和欲望。
春天到了,我和孩子们玩“蝴蝶找花”的游戏。幼儿分角色扮演蝴蝶或花,随音乐做游戏。游戏停止,蝴蝶找花做朋友。红蝴蝶找红花,黄蝴蝶找黄花,白蝴蝶找白花玩。再如:“吹气球”游戏先让幼儿把气球吹气、放气,气球不断地从小变大过渡到由大变小……幼儿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能在自由的游戏中按颜色特征对应,还学会目测生活中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让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愉快而又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
三、学习随机化,幼儿会运用
身边环境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最容易被理解,解决起来容易,他们还会感到自然、轻松。所以,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幼儿在收放玩具时按颜色分类,分点心和摆椅子时感知物体的数量与人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过生日分蛋糕时学习二等分四等分,散步时比较树的粗细、楼房的高矮、距离的远近。春天,幼儿观察蝴蝶花纹的对称,并思考:“先来了几只蝴蝶?又飞来了几只蝴蝶?一共有多少只?”秋天,幼儿拾落叶按大小、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计数,等等。外出参观后坐农村巴士回幼儿园的途中,幼儿观察座位的数量、颜色,还会思考:“现在有几个座位?有几个人上车?几个人下车?又会有几个人没座位坐呢?”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并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四、内容生活化,幼儿习惯自养成
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数学现象,它们时刻伴随在幼儿左右。回归生活,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也是思维的“体操”,担当着培养幼儿学习能力和习惯的重任。在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
吃饭时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乘车时比较车辆的高矮、长短、远近、快慢;购物时计算花了多少钱,生活中安排做事的顺序,春游时计划活动路线,等等。将数学与幼儿一日生活进行整合,能实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习惯,同时让他们感悟到数学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数学学习以充满趣味的特征进入幼儿的感觉,并成为他们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主动感受生活中数学现象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就是一个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自我养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