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穿“西洋镜”

2009-07-07 07:36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定价摄影历史

雷 颐

新书推荐

《以谁为师?——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日]加藤嘉一

东方出版社

定价:32元

作者是日本80后青年,留学北京大学5年。作为一名“知华派”,他在书中阐述了对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认真思考。

《彷徨的帝国》

连清川

云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29.8元

这是作者对美国近距离的观察。两处战争废墟,一场金融危机;心理分裂的国家,挑战四起的世界;十万进退两难的士兵,千万失去保障的中产;满怀狐疑的盟友,周围遍布的暗致。

《宏观经济学》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68元

当代经济学大师沿袭一贯的写作风格,把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原理,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说得浅显易懂。

《朝鮮战争(修订版)》

王树增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50元

随着国内外关于朝鲜战争的资料不断解禁和发现,作者修订了旧作《远东朝鲜战争》。近60年来,朝美“战争”从未结束,如今的朝鲜半岛局势,似乎在近60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中信出版社

定价:26元

作者认为,那些奇才异类,他们之所以神奇,得感谢机遇的眷顾。不过,除了机遇之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渐成“新闻”的重要方面,新闻摄影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可信性。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摄影与文字一样,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然而,生活的经历告诉人们,“新闻摄影”并不可靠,在某个时候,甚至普遍“造假”。

曾记否,“三年困难时期”明明是哀鸿遍野、饿殍遍地,“新闻摄影”总是“喜开丰收镰”“又是一个大丰收”、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全是一片经过精心设计的“莺歌燕舞”,当时破败凋敝的真实状况,镜头中毫无反映。“文革”时期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临行的告别仪式上都是哭声一片,生离死别,但官方都要组织一些人身背绿背包、手拿“红宝书”,作“胸有朝阳”满怀激情状,作为“新闻摄影”。这种“新闻摄影”不仅欺骗了当时的读者,而且欺骗了历史。因为后人查阅当时的影像资料,那一段历史就被如此“记录”下来,看到的只是一段又一段、一幅又一幅、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场景,这种场景将被拷贝、复制、放大、流传。这种虚假的“宏大场景”很可能成为唯一的历史叙事、历史文本。真相反将在时间的过程中一点点被吞噬、被消解、被忘却,这将造成一种群体的历史健忘症,一个丧失了记忆的群体同个人一样,不仅可怜、可悲,甚至更加可怕。

或许是有感于此,《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晋永权的《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辩》一书以高度的职业道德感和非常专业的分析,提供了大量原始相片、底片如何“加工”“合成”的珍贵史料,详细拆穿了这类“新闻摄影”如何“生产”的“西洋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闻摄影”的造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关键之点就在这三年,更具体说其实是前两年的“争论”。在50年代初,对“新闻摄影”能否组织加工、设计、摆布,新闻摄影界内部曾有激烈争论,不少人出于职业道德,认为既是“新闻”就应该真实。但是,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这种观点被严批为“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右派反动观点”,许多人被打成“右派”,惨遭迫害。正是这种“大批判”,为后来的大规模造假提供了“合法性”。

由于有了“合法性”与“正当性”,接踵而至的“大跃进”中,才会有新华社摄影记者组织、安排出的“四个儿童”站在早稻上的相片。这张名为“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的照片被作为典范宣扬,于是一时之间出现了十六七岁的姑娘站在稻穗上、“竟对稻棵没有多大影响”、甚至十三个人站在密植的水稻稻穗上也“压不倒”的“新闻摄影”。这些记者,全是“国家级”新闻单位的记者。

作者在“自序”中明言自己的思考:“照相机的使用者,能否驾驭手中的这架机器,抑或被机器使驭呢?”“今之翻检旧账并不是纠缠过去,沉滞其间,而是为了更准确地确定前行的起点。”也就是说,他在书中一直强调摄影记者的“主体性”,不要被广义的任何“机器”所使驭。

猜你喜欢
定价摄影历史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