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心理的发展

2009-07-07 05:50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和谐社会

李 艾

[摘 要]政治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的感觉、态度等。我国的政治心理古已有之,它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本文首先对政治心理进行简要介绍,接着分析政治心理在当代的表现及其成因。

[关键词]政治心理 社会转型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李艾(1985-),女,安徽大学社会学系07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一、政治心理概述

对政治心理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学盛行以后才开始的。对政治心理的内涵,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北大教授王浦劬的观点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他认为“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1] 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实践的反映,因此政治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决定了政治心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概括来说,政治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一)社会性。个体的成长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和政治无关,但其实每个人对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或支持或反对或无动于衷,政治心理作为对政治生活的反映而被每个人所具有。

(二)互动性。在政治生活中,政治个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相互暗示,从而形成更多的主体共同的心理尺度。没有政治心理上的互动与沟通,就形不成有较大力量的政治习俗、信仰和倾向。这种心理互动时自发的,它缺乏组织与规则,因此常常相互矛盾和干扰,产生一定得波动[2]。

(三)差异性。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实践的反映,它随着政治实践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其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不同国家的民众政治心理不同,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的政治心理也有差异。

当然政治心理还有其他的特性,如自发性、潜隐性、波动性、相对稳定性等。

二、当代中国政治心理的表现与成因

其一,政治态度较之以前更积极。在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人治”政治的权威结构,崇拜的是传统的权威或是卡里斯马型的权威,群众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不介入也不关心政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多元化逐渐形成,加上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让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感觉到,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自己或本阶层的利益是能够得到维护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政治生活,主要表现在: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各项改革、政治责任感增强、爱国意识浓厚等方面。

其二,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在传统的政治文化条件下,由于缺乏政治参与的利益动机,在加上当时的统治阶级都极力把民众培育成只知道服从命令的顺民,并不希望其参与政治,因此,人们长期处在“响应政府号召”的被动状态中。进入当代以后,人们的个体自主意识开始复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且政治参与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和政治的日益开放也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人们的政治参与表现为较大的不均衡性,各阶层政治参与的要求、参与的动机、参与的形式也各不相同[3]。

其三,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王权观念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拜权心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沉淀于国民心理深层。在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年代,民主与法制只能是一种奢望。随着作为法制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平等、自由、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的人们的主体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等现代政治观念的逐渐形成。虽然民主与法制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王权观念积淀深厚的国家,但我们相信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的,民主与法制是大势所趋,我国法治政治的权威结构肯定会实现[4]。

其四,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传统社会的人们不是默默屈从就是起义造反,习惯于借助传统的习俗和方式来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政治心态呈现出两极摆动的特点,政治盲从突出,容易偏执。这种传统的政治心理缺乏科学、理性和独立自主的政治认同,使人完全丧失了独立人格。当前,我国已经向法理型社会过渡,以法律为依据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个人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也开始由原来消极服从的臣民角色转化为理性抉择的现代公民角色。人民群众已经学会更多地用理性的思考来分析看待现代生活,人们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能力增强,政治情感也逐渐趋于理性。

我们要看到事物进步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其不足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政治心理方面就是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待于加强。

首先就是政治认同的弱化[5]。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而言,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国家、政党、制度、政治价值观等的认可、接受与支持。在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官员的腐败对社会公正的损伤,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另外,现在农民中流传这一句话:“中央是亲人,省里是好人,县里是坏人,乡里是恶人。”这意味着党和政府曾经获得的一致而高度的社会认同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信任度下滑的主要缘由在于党内和社会腐败的不断蔓延。因此,处理好社会公正是调整这种政治心理的关键。

其次就是政治心理的差异性较大。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的差异及社会地位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不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在转型期表现的更明显,主要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从而构成了利益得失不同的社会成员极为不同的政治性格。另外由于由同质单一性的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的社会转化,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和个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产生根本不同的政治感觉、政治态度等。再是由于社会转型的深度与广度不同,使政治心理的城乡差异、民族差异、阶层差异等明显不同。但随着社会转型不断进步,这种差异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逐步缩小。

根据社会冲突论的观点,冲突是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的常态,有其正面的作用,如“安全阀”等,因此,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这些不和谐的政治心理因素是可以理解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8)

[2]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534)

[3]崔永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J]联合日报,2008.9.22

[4]刘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心理的嬗变与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4)

[5]李云。论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心理问题众其调适[J]理论导刊,2007(12)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和谐社会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