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2009-07-07 05:50熊江林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课程

熊江林

[摘要]本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阐明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对教材类型、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法

当前,尽管大学语文课被大多数高校确定为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该课程地位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它已经从原来的中心被挤向了边缘。大学语文的地位岌岌可危,学生缺少热情,教师缺乏信心,课程建设缺少支持。有的院校甚至取消或用他课替代大学语文。与文学边缘化、大学语文弱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很多学生语文知识的贫乏和文化素质的低下令人吃惊。 如何改变大学语文处境的困难,本文试就此作深入而切用的探讨。

一、从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科学出发,在高校特别是高校管理层中开展纠正各种偏见

语文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体知识,无时无处不被使用于生活和工作中。语文学习的水平直接制约思维水平与表达水平,直接影响或制约其他课程的学习及工作效率。尤其是应用文,其日常应用的工具性质更为显著。大学语文课的工具性、基础性、综合性等性质,是其他人文素质课,如道德课、法律课、政治理论课、历史课、哲学课等不能攀比,更不能取代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1)提高语言文字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基本工具);(2)提高作品鉴赏能力,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文学修养);(3)培养人文素质,提升精神文明(综合文化素质);(4)提高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落实到表达应用,体现为效果)。上述内容之间是进层关系,合起来可简括为:综合语文素养。众所周知,没有人文科学的支持,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各个行业都难出大师。人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是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和创造自我,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精彩。缺少人文教育,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衰退,导致整个社会庸俗化。所以文学等人文重点学科被边缘化的倾向,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轻视大学语文的做法,实在是一种短视的错误。近年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唤醒人们重视人文科学,强化素质教育,这正反映了社会本身存在着要还大学语文以应有地位的客观要求。

二、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新经验,开拓新思路,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的目标体系,确定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水平,扩大教学效果,使大学语文走出低谷

(一)定位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

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应当是:(1)工具课;(2)基础课;(3)人文素质课;(4)应用型实践课。各高校的教学,可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的远近缓急,对前述4个相关联的方面在取舍上各有侧重,而采取相宜的课程形式。北大教授钱理群在谈到编写大学语文时说过: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教学 作品必须精选。精选的作品要广博,涵盖人文科学各种相关内容。近年来不少院校在这方面已有改革的举措。如有的院校提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人文教学”的教育理念,将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融入教学之中。改革的新思路之一,是开拓新域。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为例,结合文选内容,可以开设专题,联系文学史中的相关作品,在讲授中渗透、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如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穷则思变的自强精神,宽厚仁慈的包容精神,心忧天下的英雄襟怀,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等,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铸就新时代大学生的精英灵魂。作品讲授,不是局限于一篇作品,而是以文学史为纵的背景,以专题为横的主线,将相关作品串联融通,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人文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广度。这样,大学语文课就不仅是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要向他们展现的是整个审美的世界,指明的是一种鲜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给予他们的是能助其“精神成人”的人文精神。

总之,彻底摆脱文选型旧模式,抓住专题性文学课题的框架,以科学思辩与审美唤醒为切入点,拓展内容上的人文深度与广度,通过理性教育与形象教育的手段,开启大学生“精神成人”之门,驶入加速提升综合文化素质的快车道,应当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教改新思路。

(二)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授课水平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外,更与教师水平有关。并非基础课就不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年如闻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名家,都教过“大一国文”,因为那时越是基础课越受到重视,所以常常由资深教授来讲课。大学语文课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语文素养,博学多才,文思敏捷,情操高尚,审美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丰富的史、哲知识,既作经师,更作人师。教学实践证明,不同水平的的教师,即使采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也往往是相形见绌,甚至天差地远。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授课水平,是解决课程本身被弱化的原因的一剂良药。

首先,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点,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链接文本,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科研促教学” 。其二,在注意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为本课程的趣味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切都是本课程能呈现出浓烈趣味性的材料源泉,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并用之于课堂。这会极大地提高本课程的趣味性, 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三,时代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生命。有人说: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这里强调的就是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都是几千年前前人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要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尽管象《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祖先笔下,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决不能忘记当下大众文化的语境,这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各种新的文化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层出不穷,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和气势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教师必须对许多社会问题和现象作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其四,追求实用性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语境。语文教师不能回避这一语境。高校现在开设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唯实用的技能性课程,而“形而上”的人文课程,各级部门并不太重视。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都可以对接现代企业管理,这是“形而上”的“大用”。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严重忽视的,也正是该课程链接专业课的关键。

(三)具体实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要以讲授法为主干,注重文史结合、深入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同时运用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有效地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1.例文教学法。例文提供的感性素材能帮助学生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符合认识规律,文选和写作都可采用此法。例文的选择亦直接影响此法的效果,一般应以简短、新颖、典型为选文标准。对典型的例文作回溯推理,分析产生制作该文的背景、前提、疑难问题、素材等,把这些整理为已知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进行研究,拟定对策,并写出相应的文章。此法增加了写作练习的深度和难度,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很大。

2.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这种教学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复合知识的背景,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

3.讨论式教学。讨论,是发挥集体学习优势的方法。古人就有“切磋琢磨”的学习法。讨论的极端形式是辩论,尤其是设正反辩题,让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论战,或让学生上讲台,讲中外名作赏析等最能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此法既可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可练习口才和反应能力。通过讨论,通过对立意见的冲突,学生获得的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会深刻得多。

4.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之中。加强双向交流,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天赋,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变单纯讲授为主为以提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整体素质水平为主。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5.选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图片甚至影视资料来弥补单纯的语言文字讲解的不足,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而习惯了电视与网络的当代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直观而生动的授课方式。但课件的制作不应当是教案的简单的电脑输入,而应当下一番功夫,把传统的教案与大量的图片以及视频、音频文件精心地编辑成有机的整体。如将影视作品引进课堂,既可以把课讲得情趣横溢,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爱某部影视作品并进而化为阅读文学作品的期待,影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媒介”。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对于人物或情节的兴趣、疑问,都会成为学生阅读原著的直接动力,而这种阅读无疑比观赏影视更进一步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

三、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是通过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决定,这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其具体作法是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不仅要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了解得出结果的过程,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与此同时,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创新能力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霍焕成,文化传播论丛。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课程
人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