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税收负担

2009-07-07 05:50赵梓伊吴健民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个人收入宏观税负

赵梓伊 吴健民 滕 昊

一、税收负担及其指标

在研究税收负担的时候,常常需要将其量化为一系列指标。根据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将税负指标分为宏观税收负担率和微观税收负担率。其中宏观税收负担率一般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T/GDP)。微观税收负担率是指个纳税单位及个人销售收入或者个人收入中税收含量的比值,包括企业税收负担率(企业负担的税收总额与其产值或利润的比重)和居民个人收入负税率(居民个人缴纳的税收总额占同期居民个人收入的比率)。

二、宏观税负状况负税率和税收增长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2008年我国的宏观税负达到18%。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指出,进入200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趋于稳定,保持在20.6%~20.9%之间。由此看来,当前我国税负总体水平与世界相关国家比较仍然偏低。但是,考虑到我国政府收入形式的不规范,政府收入中除了税收收入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如果以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大口径税收负担,这一指标将会达到30%左右。虽然由于预算外资金、制度外收入的管理方式使得它们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财力状况和财政能力,但大口径的宏观税负的确更能反映企业和居民的总体负担水平。从这一指标看,我国企业和居民承受的负担并不轻。

另外,从近年来的税收增长情况看,自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收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1997年以后,税收的增长幅度超过GDP增幅,呈现出超常增长态势,2002年到2008年,我国税收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税收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保证了税收的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效益提高,都促进了主要税种的持续增加。此外,政策性因素、税收征管和制度创新的改进以及一些价格和统计影响共同促使着税收的增长。

对于每个纳税人而言,除了快速的增长速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人们更关心的这些收入的增加都用在了何处?“作为纳税人,你最关心什么问题?”据《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49.4%的人选择了“政府把我们缴的税用到哪儿去了”。的确,伴随着税收的快速增长,财政预算支出的透明度却没有随之增高。对于一些直接与民生的领域,例如教育、医疗,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是个人的支出在增加,从财政中所得到的福利没有显著上升。

三、居民税负状况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在前面,我们将居民税收负担定义为居民个人缴纳的税收总额占同期居民个人收入总额的比重。但实际上,居民个人缴纳的税收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负担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还有被转嫁的间接税,如增值税、营业税等,因而很难计算出其确切的大小。考虑到纳税人最为直接的感受,我们选用个人所得税来进行居民税负的分析。

个人所得税被认为能够起到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通过适当的累进,个人所得税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少征税,符合纵向公平的原则,从理论上讲,可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调节社会贫富差别,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的。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的比重并不大。根据199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人均GDP在350-1700美元的国家,其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重平均值为2.1%,而我国同期为0.16%,即便是12年后的2005年,这一数字也仅有1.15%。[4]从这个角度看,个人所得税的总量负担是相对较轻的。

虽然总量不大,但是,个人所得税的增速却很快。1994年,我国全面开征个人所得税,当年税额为72.7亿元,到2008年第三季度增加到2937.7亿元,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也有1994年的1.43%升至2007年的6.44%。

个人所得税的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但是,基于中国基尼系数不断增大的现实,可以说个人所得税并没有起到人们所希望的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所占比重较小,发挥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税制设计上,较大的级距激励有些人去分散其收入以降低适用税率。这样,同样的收入水平可能缴纳的税收就产生了不同,违背了横向公平的原则。

其次,在税收来源上,由于采用源头代扣代缴的征收方式,工薪成为最主要的税收来源。相比之下,对工薪以外的高额收入征税力度却有限,在征管不力的情况下,非工薪收入逃税避税更为容易。这就造成了纵向的不平等,获取工薪以外收入的富人有着多源扣除的优势,工薪阶层成为负担较重的阶层。

此外,在扣除项目中,个税只考虑个人收入因素,而忽略了家庭等生活因素,没有完全反映其实际的纳税能力。国际上,许多国家在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上都考虑了纳税人的家庭因素。但是我国也在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以减轻税负和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经济日报指出,统计显示,这一政策调整使2008年全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减少约300亿元。同时,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全国职工总人数比例由50%左右降为30%左右,大部分工薪阶层因收入达不到减除费用标准而免于纳税,中等收入者的税负也减轻。另外,由于储蓄利息收入是中低收入者的主要理财渠道,自2008年10月9日起,我国暂免征收储蓄存款个人利息所得税,使中低收入人群得到实惠。

四、小结

通过对宏观层面和个人层面税收负担的分析,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

从整个国家看,如果仅以税收总额来衡量宏观税负,中国在国际上尚处于中低水平。如果考虑全部政府收入以及税收的快速增长,国家总体的税负有上升趋势。

从居民个人看,虽然全国个税总额占GDP比重不大,但出现了结构的失衡。中低收入者承担了更多的赋税,但国家正在不断进行改善。

福布斯杂志近日推出其最新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大陆排名全球第二税负痛苦地。该排行榜的发布者也声明,所谓痛苦指数并非指普通纳税者所感受的痛苦,其适用对象是跨国公司和高收入人群。以这个指数来衡量整个国家的税负水平既不符合现实,也不是发布者的本意。但是,对于税收负担这一敏感的话题,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仅是跨国公司和高收入者,普通民众也在承担着大量的税收。对于整个国家,税收是否过重,对于每一个纳税人,税收究竟痛不痛苦,的确值得关注。从另一个角度讲,普通民众对于自己承担的税收的关注程度增加,也是公民税收意识提高的表现,对于税收和财政民主化的进程也是有利的。

中国税收制度尚不完善,需要结构调整。鉴于我国税收快速增长以及主要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法定税率与国外相比都偏高的现实,我认为,减税的空间是存在的。降低微观主体的税负比率,提高企业和个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可以释放出经济更大的活力,有助于效率的改进。同时,调整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公平的实现,减少人们在税负上的“痛苦感”。

参考文献

[1]《财政学》 刘怡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 安体富、孙玉栋著,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3]《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研究》 安体富、王海勇等著,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4]《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 安体富、孙玉栋著,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个人收入宏观税负
用手习惯对个人收入有影响吗?
“营改增”条件下建筑企业如何降低税负
我国遗产税的制度设计——基于法理和税收双益原则
宏观与政策
宏观
计划生育是否提高了子代收入?
交通运输类快递业营改增税负比较及对策
中国适度税负水平的估计
宏观
企业税负、就业税盾与就业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