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伟
摘 要: 针对高校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隐性教育的理念,并相应地按照示范性、主体性、渗透性原则,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个角度具体地论证了如何开展科学发展观的隐性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1
1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1)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生的科学发展观认知水平状况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靠单一的传统的显性灌输教育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很明显,而通过优化环境、开展活动等隐性教育方法符合唯物辩证法要求,能够提高“三进”教育效果。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环境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过程中淡化了大学生的反感意识,给予了大学生平等参与的权利,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校科学发展观教育中必然要求注重隐性教育,是大学生“三进”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3)从实际“三进教育”的效果来看,在高校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教育过程中,光靠传统的“灌输”,很难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对接”。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发达,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来源广泛。“灌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显性教育过多过烂表现在:舆论宣传多、切合实际少,高校整个校园广播、报刊、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简报铺天盖地都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以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可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找准发展方向给师生员工动力的宣传少,感觉科学发展观与己无关;调研座谈多、切实落实少,各高校座谈会、意见箱、意见函、个别谈话、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征求师生员工意见,但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落实得很少,哪怕能解决其中一条都很难做到,使学生对学习实践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评比达标多、长效保证少,很多高校为了科学发展观教育,在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上采取了一些活动,但多做表面文章,热闹开场,虎头蛇尾,犹如一阵风,风过水无痕,缺少长效机制做保证;撰写心得多、真正领会少,规定党员、学生写学习教育心得,开展知识背颂比赛,可发自内心领会的少,因为学生们看到的是有些领导同志工作华而不实,虚报浮夸,借学习之名,喜好兄弟单位间送往迎来,实为旅游观光,其结果,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纸张、浪费了公共资源,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起人们的反感,使“三进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2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隐性教育的三原则
(1)示范性原则。高校的“三育人”是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育人不仅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用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管理工作、一流的后勤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们的利益,用看得见的工作质量水平和具体的行动给大学生们提供行为上的示范作用,并成为学生最可信服的行为榜样,令人满意的育人环境,隐性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这就是示范性原则的表现。高校管理层的工作作风、政策制度,后勤服务岗位人员的服务态度、待人接物等的状况优劣,它们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满意度的高低,是科学发展观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的教师的言谈举止、高尚人格还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之,在高校推动科学发展观的“三进”教育中,坚持隐性教育为主,坚持示范性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乐观进取精神、健康人格的示范榜样作用,前提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能够经常性地反省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时刻保持自身人格形象、敬业精神的先进性、示范性。
(2)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解决的是高校推动科学发展观的“三进”教育以谁为本,为谁服务的问题,即解决教学教育过程中学校科学发展实践中的本体性和价值性问题。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高校推动科学发展观的“三进”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参与其中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这当然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教育中有宽广胸怀和仁爱之心,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主动积极地想方设法去营造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乐观开朗。
(3)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是在大学生科学发展观“三进” 隐性教育中,积极创造服务育人的教育情境,优化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目的。这一原则要求科学发展观“三进”教育内容要丰富,不仅包括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教学硬件配套,还应包括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社情,丰富“三进”隐性教育资源,拓展“三进”隐性教育载体;另外, 教育方法要具有愉悦性,隐性教育就是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暗示、轻松、愉悦、兴奋等直接体验中无意识地受到熏陶,引导大学生感受发展、体验生活、享受快乐、思考人生、升华品德、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隐性教育的三途径
(1)教书育人是大学生科学发展观“三进” 隐性教育的第一途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堂学习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主战场,所以,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 教育最离不开的就是教书环节,但必须注意隐形教育的示范性原则。各科教师要用自己的道德品格和精深学识感染教化学生,促进学生在无形中提高学识和品德,以个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所以,教师应努力增强从事教育的各项技能,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格、认真的教学态度、坦荡的心襟胸怀、正直的为人处世和高超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教育学生,比任何的强行灌输科学发展观原理要更有意义,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另外,还要广泛运用案例分析式、问题研讨式、互动交流式、启发引导式等教学方法,使所教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大学生感兴趣、愿意听、愿意学、愿意参与,体现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要求。在课堂教学环节,科学发展观的隐性教育还需要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使学生愿意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领悟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发展观理念,并发自内心地获取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思考。
(2)管理育人是大学生科学发展观“三进” 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在科学发展观的隐性教育中,各教学环节、管理部门的管理干部、管理人员要首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各种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工作管理机制。高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优先考虑法律,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管理制度,绝不允许存在管理制度无法可依或与法律相悖的现象,突出实现“依法治校”,完善健全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学校管理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违反必究、执行必严”。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按照主体性原则,他们具有主动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要求,并且作为未来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能满足民主参与所需的相应能力。让学生在制度制定、颁布、执行、落实、修订等的各环节各过程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隐性地参与接受到民主管理的教育和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真正实现好科学发展观的人本要求,是高校进行科学发展观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
(3)服务育人是大学生科学发展观“三进” 隐性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学校的后勤生活服务部门、网络专业服务部门、校园基建部门、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安全保障部门甚至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各自本职工作中都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服务好学生的意识,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各工作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作风以及“全心全意为学校师生员工服务”的服务意识,在学生的被服务的过程中,既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才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也是一次次科学发展观的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增强了敬业精神,提高了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让学生切实共享并体会到学校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就业指导服务部门要加强责任感、服务意识,紧跟社会需求,积极倡导并密切配合各教学单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多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社会调查,通过生产劳动、科技服务和挂职锻炼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社情, 既能加深大学生对为什么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怎么科学发展的问题的理解,又能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俭朴素的作风。在社会治安较为严峻的形势下,高校的安全保障部门要认真总结本职工作的成败得失,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创造平安校园,切实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网络提高了信息知识获取的速度和便捷度,突破了时空条件的制约,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交流、交往、学习和娱乐的主要载体,因此网络专业服务部门加强服务育人主要体现在建立方便、快捷、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借助计算机网络手段开发大学生科学发展观“三进” 隐性教育的新资源,利用网络的隐性教育正面效应,于渗透中来促进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观知识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祖国华.论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2]@申建华.确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高水平教育[N].光明日报,20050125.
[3]@王亘.贵州省属各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行动迅速开局顺利[N].贵州日报,200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