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青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族传记作品。茅青从一个家族内部成员的角度,挖掘家族里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儿。可贵的是,作者站在现代国际媒体人的角度,已经超越了为家族讳、为尊者讳的局限,坦率道来,不溢美,不避嫌,一切从实写来。
茅以升无论在国民党时期还是在共产党执政以后都受到推崇,缘于他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建造钱塘江大桥之所以是壮举,主要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大型现代工业项目,是中国开始走向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在当时中国整体技术水平和各项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建钱塘江桥的难度非常大。整个钱塘江大桥工程共克服了八十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实属不易。
建桥的资金解决了
1933年以升正在北洋大学任教(后改名天津大学)时收到弟弟以新的电报,说曾养甫约他速往杭州谈建钱塘江大桥事,他的同学杜镇远也来信力促以升接手建桥项目。收到信和电报后,以升非常兴奋,他本来就希望能够在桥梁建筑领域里一展身手,这次也许是个难得的机会,以升立即回电允诺。同年8月,以升赴杭州会晤曾养甫并就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开始筹备建桥。
钱塘江大桥的最后建成,时任浙江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功不可没。曾养甫也是“海归派”,1925年,曾养甫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回国后辅佐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担任过南京政府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1931年曾养甫任职后就决心在钱塘江上建造大桥,他认为建钱塘江大桥时机已成熟,势在必行。
以升见过曾养甫后,发现曾养甫果真对建造钱塘江桥非常倾心,每次谈到建桥就滔滔不绝。曾养甫还一再宣称,造桥工程完全由以升负责,他绝不干涉。
但是启动如此大的项目又谈何容易,以升尽管非常兴奋,可一想到建桥将遇到的问题也深感征途艰难。首先是资金问题,其次是技术难题。造桥要靠国家拿钱,当时军阀混战尚未完全结束,日本人已经乘虚而入,国家财力人力都非常吃紧,但曾养甫决定帮助以升一起来筹款。造桥总共需要五百多万银元,曾养甫根据这个计划在当时银行界的江浙财阀中做了不少宣传。在他的游说下,共有5家银行建立银团与浙江省政府订立合同,借给省政府200万银元,以建好的桥做抵押,所有的本息将由过桥费归还。剩下的300万元在曾养甫的多方奔走下居然也有着落了。但没想到,国家铁道部得知此事后深表不满,担心将来过桥时会受到浙江省的挟制,本来铁道部对浙江省自办地方铁路就不赞成,现在不但自办铁路还要自架大桥。铁道部于是建议大桥由地方和中央联合投资。曾养甫尽管已全部凑足大桥工款,但顾虑浙赣铁路的利害关系只好接受部里的条件,由中英银行部分贷款。茅以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中央和浙江省虽然表面上合作了,内部的摩擦有加无已,部方始终想把省方挤走。主管建设银行的宋子良有一天找到我说,浙江5家银行已经把钱塘江桥做了抵押,现在归中英银行借款就没有抵押品了,因此必须修改合同,改成按比例抵押。但是这离中英银行签字期只有两天的时间,两天之内必须改好合同,这明显有刁难的成分。以升立即赶回杭州分头与浙江5家银行联络,5家银行鼎力支持,仅仅两天就都在新合同上盖了章。以升马上赶到上海,把修改好的合同给宋子良看,宋子良万分惊讶,无言以对,只好答应把钱塘江大桥的工款放进中英银公司合同中去。
“八十一难”
钱塘江大桥建造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技术难题则如座座大山。其中有一些问题之前已想到,也有一些是没有想到的。钱塘江波涛汹涌险恶,流沙深厚异常,江底变化莫测。今天造桥技术发达,对付这样的条件不在话下,但当初却非常艰难。茅以升曾说,“分明是要我办一件知其不能为而为之的事情,而且只许成功……”在施工器材施工条件到人员的技术水平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当时的难度可想而知。周培源在一篇纪念茅以升的文章中总结了钱塘江大桥遇到的诸多难题和以升及其桥工处的人为克服这些困难创造的各种新方法:“他创造性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采用了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在建桥过程中,他克服了八十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在急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这座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这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大事。”
钱塘江大桥的建造成功使茅以升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但在建桥过程中,他承受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茅以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而工程上困难重重,种种不测事故,令人气沮,我忽而愁闷,忽而开颜,几于寝食皆废。1935年,正式开工后不久,迭遭各种困难,好像全盘计划都错了,弄得坐立不安,我们正忙着变更施工计划时,外间闲言闲语就来了,说什么像这样做下去哪里成功?银行界的人听到了,更是为他们放款担忧。正在这个时候曾养甫忽然找我去南京谈话,他那时已调任铁道部副部长,问明详细情况以后,他正颜厉色地对我说:‘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桥造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我知道这种逼人的方法,曾养甫是惯用的,但我当时确很激动,心想,你看吧!我母见我这样就说,‘唐僧取经八十~难,唐臣(以升的号)修桥也要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的如意金箍棒,还怕过不了关吗?”
母亲再一次给了他勇气,他很清楚,造桥的“金箍棒”就是科学技术。
战起桥成
正当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快要成功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却步步逼近,最后全面打响侵华战争。钱塘江大桥即将建成之日也是日军攻克江南之时。1937年8月14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南京、上海和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回忆》中写道:
轰炸的时候我正在第六号桥墩的沉箱里面和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的电灯全灭了,一片黑暗……电灯一灭,大家以为高压空气也出了事,而没有高压空气,江水就要涌进来,岂非大家部完了吗?当时来不及思索,大家都恐慌起来……半个小时以后,电灯居然亮了……我跟着出沉箱,到外面一看,很奇怪,一切工作都停了,到处看不见人,整个江面寂静无声,只有一位守护沉箱气闸的工人在那里。他对我说:半点钟前,这里放空袭警报,叫把各地电灯都关掉,说日本飞机就要来炸桥,要大家赶快往山里躲避。接着果然三架日本飞机飞来投弹,但都投入江中,并未炸到什么东西。我这才知道战争威胁已经来到大桥。桥工未完,战事已起,这真急坏人了,铁道部和浙江政府都严令赶工,全体职工也尽自己最大力量。但整个大桥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其实就是在同日寇抢时间。日本飞机此后常来骚扰但始
终没有伤及大桥本身。一是因为军事部门在北岸架设了高射炮,对大桥起了掩护作用,另外,大桥公路路面本来已经建好,为了迷惑敌人,军事部门不让通车并在公路上堆放很多障碍物,火车过桥也限制在夜间,并且过桥时熄灭灯火,以防敌人侦查。同时也准备了大桥被炸后的善后设施。
尽管以升为日军炸桥后如何尽快修复大桥做了很多准备,但他没想到的是,大桥最终的命运却是自己亲手将它炸毁。
那是1937年11月16日的一个下午,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丁姓教官找到茅以升,他是奉了上级命令来找罗英和茅以升的。他说因敌军逼近杭州,要在明天就炸掉钱塘江大桥,以防敌人过江。炸桥所需要的炸药、电线、雷管等都已经运来,就在卡车上。他还说这是军事命令,有文件为证。以升当时大吃一惊,桥还没有完全造好,尚有许多后续工作,再说,费了如此大力气建造的桥,今天得自己亲手炸掉,以升当时心情非常沉重。以升认为,战事离杭州并不太近,再说铁道部和浙江省都没有通知他们炸桥,难道军方的一纸命令,我们必得立即执行吗?以升建议同这位教官一起去浙江省,这位教宫接受建议两人一起去了省里。他们找到浙江省的主席朱家骅,朱家骅也认为,现在炸桥太早,杭州的撤退事务尚未完成,而撤退正需要大桥。朱家骅说,由他去向南京政府解释,炸桥一定得延缓几天。但无论如何,炸桥是早晚的事,现在还要商量从技术角度看如何炸桥使敌人难以短时期恢复。事实上,以升他们在当初设计大桥时已经考虑到炸桥的可能了,因此在靠南岸的第二个桥墩里特别准备了一个放炸药的长方形空洞。根据丁教官估计,炸这样一座桥墩和五孔钢梁,需要103多根引线接到放炸药的各处,而完成这样一件工作需要12小时,如等到兵临城下再做这件事恐怕太晚了。可是如果现在马上做,敌人并没有在12小时后到来,又太早了,怎么办?以升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先把炸药放在预留的空洞内,然后再将引线从炸药处引至南岸的一所房子里,等到要炸的时候再把每根引线接通雷管,最后听到一声令下,将爆炸器的雷管通电引火,大桥的五孔一墩便立刻爆炸。
通车之时乃炸桥之日
就在他们埋好炸药的第二天,以升突然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立即开放大桥。以升不解,大桥公路部分早已建成,但为了预防敌人袭击一直未开放,现在为什么突然又要开放呢?省政府告诉他,上海战事爆发后,很多人要渡江逃难,由于大桥没有开放,大部分人只好用以往的方式乘船渡江,每天有数万人渡江,渡船已不够用。其中一只渡船还发生了翻船事故。聚在岸边等待渡江的人越来越多,形势严峻。出于迫不得已,省政府作出开桥的决定。大桥于是在17日开通,刚一开通,很多人就迫不及待地涌上大桥,从早到晚,大桥被挤得水泄不通,成为钱塘江上从未有过的一次南渡大潮。其中包括一些人故意在大桥上走个来回,以实现谚语说的“两脚跨过钱塘江”,这则谚语是形容说大话吹嘘自己的人。因为钱塘江是跨不过去的,现在竟然跨过去了。大桥开放的消息一下传遍了整个杭州,来渡桥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人知道大桥下面埋着炸药,他们是在炸药上行走呢。到了12月,日军攻克武康,窥伺富阳,杭州危在旦夕,过桥的人更多了。同时铁路运输也紧张起来,据铁路部门估计,12月22日这一天,过桥撤退的火车有300多辆,客货车两千多辆。第二天,12月23日下午一点钟,炸桥的命令终于下达。丁教官指挥士兵将装好的100多根引线接到爆炸器上,两个小时后,接线工作完毕。就等着炸桥,本来可以立即炸桥,但是北岸上仍有无数逃难的人涌来过桥,根本无法下手。
一直等到下午五点钟,大桥禁止通行,军人拉响炸弹,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断。以升感慨地回忆道,“在大桥工程进行时,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因为前4个字的偏旁是金,土,水,木,唯独没有火。可是上联出了以后迟迟没有人给出下联。没想到,炸桥后,五行不缺火了,桥却断了。”
我曾经问过长辈,当时为什么一定要炸桥呢?日本军队早晚都会打到南京和上海的。长辈们说,是蒋介石要坚守南京,失掉南京等于承认失败,无法向国人交代。最近读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天石从台湾珍藏的史料中获得的新发现,才知道蒋介石当时寄希望于苏联出兵,他以为再等几个月苏联可能会出兵,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日军的脚步,炸桥就是办法之一。苏联当时的领导人伏罗希洛夫曾对中国代表团说,在中国抗战到生死关头时,苏联不会坐视不管。蒋介石一面致电感谢苏联一面为自己的将领鼓劲说:“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个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有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其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可是最终蒋介石并未能等到苏联出兵。
直到8年后的1946年,以升才接到修复大桥的命令,大桥修复完毕全面通车已经是1953年了。60年后,当有人问起以升当年炸桥时的心情时,他说,“就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