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冰 史玉民 刘 颀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他们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有待提高;他们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其原创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待加强;青少年学生较为主动地参与网络科普传播,但对科普网站访问频率和停留时间有待提升。科普网站应在内容、形式和服务功能方面提升质量,以适应青少年需求。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科普资源;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的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超过1.2亿人,约占网民总数的二分之一,从普及率上看,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出全国水平,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青少年网络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功能,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惊人,网民的年龄越小,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越高。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1]除了网络游戏外,不少青少年学生经常浏览诸如星座、占卜等充斥着迷信的网站或网页。与网络游戏和网络迷信在青少年中间的“热”相比,网络科普则显得过于“冷清”,根据alexa网站的抽样统计数据,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系统筛选并向公众推荐的328个科普网站及栏目中,只有36个进入了全球网站排名的前10万名。其中的20个还是属于二级域名或频道。[2]
青少年不仅存在对网络的不当使用问题,而且其科学素养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的科学教育仅仅关注于科学内容本身,使青少年感受到的科学只是一套刻板的符号和概念体系,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纯粹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对科学本身的性质、科学过程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导致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兴趣缺失,甚至产生某种“厌食现象”。一些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存在明显缺陷,如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 科学实践能力较差, 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伪科学及封建迷信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3]不少大学生尽管通过了各种各样的标准考试, 但创造能力较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偏狭,人文精神缺失;不少理工科学生具有比较浓厚的科学主义观念和盲目的科技乐观论,存在着将科学理想化、绝对化、标准化、程式化的倾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技的负效应认识不足。[4]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的调查,分析他们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对科普网站的期望,探究科普网站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的问卷参考使用了《科学时报》刊载的“我国网络科普现状调查”的大部分内容,并有部分修改。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其性别、年龄和学历等。第二部分主要关注受访者对网络科普资源的利用,包括受访者对网络科普的参与情况、态度和评价;受访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内容和呈现方式;受访者访问科普网站的渠道、频率和停留时间;受访者对科普网站的期望等。
本次调查选取安徽省会合肥市作为调查地点。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程度位居我国各大城市的中游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问卷调查中选取了位于该市的4所高校和3所中学,所选学校中有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医为主大学和示范中学、普通中学。在上述学校中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任意抽样法各抽取100个调查对象,形成样本。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60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是640份,有效率为91%。样本整体中,男生占52.3%,女生占47.7%;样本中年龄段16-25岁年龄段的占83.8%,26岁以上的占7.5%;样本受教育程度初中占7.3%,高中占29.5%,大专占5.6%,本科占49.7%%,硕士及以上占7.8%。
三、调查结果
1、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领域。
在调查中发现,有25%的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选择报纸、期刊和图书的占22%,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和广播。如图1所示,网络已经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成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
青少年学生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主要是天文、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和医药健康、生活、环保和IT类等与自身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普网站应该适应青少年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以上领域的内容设置。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发展非常重要的农业科技知识,青少年学生没有多少兴趣,关注度很低,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和自己关系不大,没有了解的必要。
2、能否从网络上找到需要的的科普知识和在网络上找不到科普知识的原因。
对于“能否从网络上找到所需要的的科普知识”,79%的被调查者回答“总是能找到”和“大部分能找到”;18%的被调查者“只能找到一小部分”;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总是找不到”。表明网络上的科普知识较为丰富。
对于在网络上找不到科普知识的原因,37%的受访者选择了“经常出现不同的观点,不敢轻易相信某一种说法”,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并非在网络上找不到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面对网络上说法不一、良莠并存的科普知识,无从选择。24%的受访者选择了“找不到相关的网站或网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网络使用技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网络上并未提供满足部分受众需要的特定的科普知识或网址和链接出错的原因,30%受访者选择了“不存在这个问题”,另有1%受访者是“不会使用网络搜索引擎”,8%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3、 从网络获取的科普知识比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是否更可信。
对于“网络获取的科普知识比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是否更可信”问题,51%的被调查者选择“它们之间没什么区别,可信度差不多”,31%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中的科普知识不太可信”,只有6%的选择“网络中的更可信”,12%被调查者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存在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危机。
4、从网络上获取的科普知识的来源。
关于从网络上获取的科普知识的来源,使用率最高的是搜索引擎,达36%,表明青少年学生欲查找某一方面的科普知识,搜索引擎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从专门科普网站获取科普知识的只占23%,远低于搜索引擎的使用率;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频道也是被调查者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来源,18%的被调查者是从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频道获得科普知识。值得关注的是,20%的被调查者是从各种论坛和博客上获取科普知识,随着web2.0的发展,各种论坛和博客上的科普知识成为青少年获得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如图4所示。
5、网络上的科普知识对生活和学习是否有帮助。
如图5所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网络上的科普知识对生活和学习是有帮助的,差别只在于是“很有帮助”,还是“一般帮助”。具体体现在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57%)认为“很有帮助”,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39%)认为“一般帮助”,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几乎没有帮助”。
6、阻碍通过网络获得科普知识的的原因。
对于“阻碍通过网络获得科普知识的的原因”的回答,第一位(26%)的原因是“网络上的很多知识来自于转载,在其他媒体上看过”;其次是 “上网不方便”(16%),“不相信网络上的科普知识”(15%),“不喜欢在电脑上看文章,感觉读书、看报更舒服”(11%),“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不需要”占8%。另有19%的被调查者是“没有阻碍”,具体见图6。这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并非对科普知识没有兴趣或者不需要,而是网络科普知识转载过多、网络科普知识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以及被调查者上网条件的制约和对网络媒介的不习惯所致。调查发现,不同学历者获取网络科普知识受阻的原因不同。如图7所示,初中生更多的是因为“上网不方便”,而不是不相信网络科普知识或转载过多。高中以上学历者更多是因为网络科普知识转载过多或对网络科普知识的质疑。这是因为初中生在上网方面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制约,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因其思维更加活跃,知识面和视野更宽广,对科普知识是否科学严谨、独创和转载问题更加敏感。
7、分享科普知识的网络方式。
调查表明,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喜欢通过“在论坛上发表、回复帖子”来分享自己的科普知识,其中高中生和大学生尤其偏爱这种方式。26%的被调查者还没有和他人分享的经验,其中,主要是初中和高中学历的青少年。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主要通过“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和“个人主页和博客”来分享和传播科普知识,,而学历较低者更愿意在论坛和聊天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详见图8和图9。
8、访问科普网站或网页的渠道。
如图10所示,38%的受访者访问科普网站或网页是通过搜索引擎,另有18%和16%的受访者是通过老师、同学等身边人的介绍和其他网站的链接。只有9%和8%的受访者是通过网站自身的宣传和新闻报道获得的,说明科普网站在自身宣传上存在一定问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公众关注度。
9、被调查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
调查发现,参观虚拟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和以视频、音频呈现的网络科普形式最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其次分别是互动游戏、Flash动画、论坛和实验,最不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是以静态文字呈现的科普文章。不同学历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有一定差异,除虚拟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和视频、音频能够引起被调查者普遍兴趣外,其他几种形式在不同学历者中受欢迎程度不同。中学生对动画、游戏和实验的兴趣更大些,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论坛这种方式,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更能够接受科普文章这种形式,具体见图11和图12。
10、每月访问科普网站的频率和平均每次在科普网站或网页停留时间。
被调查者访问科普文章频率并不高,只有11%的被调查青少年每月访问科普网站的次数在10次以上。每月访问3-4次的被访者达到36%,29%的被调查者每月仅访问1-2次,每月访问5-10次的占15%,以前从未访问过的占9%。青少年对科普网站(网页)的“黏腻”程度不高,八成的被访者平均每次在科普网站或网页停留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几乎不停留”的占10%,“少于30分钟”的占45%,“30-60分钟”的占25%。只有11%和9%的被访者分别停留“1-2小时”和“2小时以上”。说明科普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对青少年吸引力不大,无法使其“流连忘返”。
11、关于优秀科普网站必备条件(可多选)。
对于“优秀科普网站的必备条件”,84%(536人)的被访者认为“内容要丰富,要能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科普知识”,80%(512人)受访者认为“内容更新要及时”,65%(413人)的受访者表示“网站的稳定性要更好”,链接出错率低”,38%(241人)的受访者选择“页面要美观,视觉效果要比一般网站更好”,60%(386人)的受访者选择“多媒体的使用要多,这样更能吸引人”,66%(425人)的受访者选择“增强虚拟科技博览馆和科技游戏的建设,互动性要强”,62%(398人)的受访者希望“有相互交流和网上试验的功能”。具体见图13。
12、我国科普网站需要改进的方面和还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多选)。
对于“我国科普网站需要改进的方面”,被调查者对于科普网站的信息来源应明确、应及时更新、加大科普网站自身的宣传力度和使用多媒体等方面反应强烈。89%(567人)的被调查者希望科普网站明确信息来源,让人们更相信网站上的科普知识;76%(486人)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及时更新科普知识;73%(469人)的被调查者希望增强网站自身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科普网站;65%(413人)的被调查者希望增加使用多媒体等多种科普展示形式;58%(369人)的被调查者希望科普网站提高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另有54%(348人)和33%(211人)的被调查者希望降低网络链接错误率和大型门户网站上的科普链接更吸引人,如图14所示。
调查发现,被访者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59%和41%的被访者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相关知识的下载和订阅,45%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供免费在线培训,另有21%和20%的被访者希望提供社会培训、讲座通知和免费电子邮件通知。
四、结论与思考
1、 青少年利用网络科普资源呈现两重性特点。
青少年学生网络科普资源的利用表现出如下特点: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他们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有待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其原创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待加强;青少年学生较为主动地参与网络科普传播,但对科普网站访问频率和停留时间有待提升;他们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文章或图片,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多种表现形式;对科普网站发展期望值较高,对科普网站存在问题反响强烈。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网络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超过了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播手段,成为他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最重要渠道。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呈现实用性和兴趣点交织的特点,对于天文、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和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而对地理、化工等传统领域兴趣不高。他们对于环保问题较高的兴趣说明青少年学生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对于同样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农业领域,他们可能因与自身关系不密切而关注不多。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丰富程度持肯定态度,但对于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程度不高。网络上良莠并存、说法不一的科普知识使被访者不敢轻易相信。
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肯定网络科普知识对自身的帮助作用,但不满意网络转载过多,简单复制其他媒体的内容。青少年学生学历越高,对网络转载过多和网络科普知识的可信度问题关注越多。这成为阻碍他们从网络上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学生而言,上网不方便成为阻碍他们获取网络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一方面因为他们学习学习负担过重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部分家长基于对网络的不当认识而限制所致。
大部分青少年学生不再是仅仅作为受传者被动地接受科普知识,在网络科普传播方面,他们表现出较大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各种形式扮演传播者角色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科普知识。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访者有过和他人分享科普知识的经验,但他们较多地采用论坛、聊天等形式发布较为零散的科普内容。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则采用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和利用个人空间主页、博客等方式发布较为系统的科普内容。青少年学生访问科普网站的频率较低,在科普网站上停留时间较短,说明科普网站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青少年没有 “沉浸其中”的兴趣。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不是将传统的媒体文字、图片简单地搬到网上,而是要求创新和互动,使自己看、听、动手等官能并用,突出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使使网络科普信息对他们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高科普网站质量,适应青少年需求。
要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资源的兴趣和关注度,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科普资源,需要提高科普网站的质量。
一是从内容上科普网站应及时提供和更新丰富、科学严谨和原创性的内容。
转载来源趋同的科普信息造成信息重复,往往使青少年失去兴趣。科普网站应降低转载比例,增加有特色的原创内容;科普内容应该严谨、精准、科学,杜绝伪科学和迷信等内容,以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科普网站应及时更新,保证提供的信息应有较强时效性,尤其对一些与科技相关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突发事件,及时利用其科普资源,设置相关的专题,提供相关知识信息,以适应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活跃,对社会现实关注度高的特点。
二是科普网站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科普网站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打造Flash 动画、科学游戏能够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自然现象和工艺技巧,达到化繁为简、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效果;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搭建具有科学体验功能的科普平台,创造交互、参与和动态的科普形式,使青少年在 “做科学”(Do Science)的虚拟体验环境里,通过实践机制来检验自己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获得科学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以适应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凸显,注重互动和参与的特点。
三是从服务功能上科普网站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进一步丰富其服务功能。
科普网站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可以建立分类清晰,特色鲜明的网络科普导航系统,增加与青少年喜爱的综合性大型网站、网络视频、搜索引擎之间的链接。进一步拓宽其服务功能,提供相关内容的下载和订阅服务;设立论坛、留言板,建立与青少年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青少年需求;提高网站技术和维护水平,减少网页链接出错情况,提高网站进入深度和页面打开速度。[2]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2]2008中国科学传播报告[EB/OL]. http://www.lianghui.org.cn/aboutchina/zhuanti/kexue08/2008-06/04/content_15630455.htm
[3]孙海滨,刘婷婷.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40-42.
[4]肖显静等.当代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学观调查及对科学传播的启发[J].科普研究,2006,(5):11-22.
(责任编辑 庆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