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针砭当代诗歌发展的现状,认为自从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诗歌逐步变得边缘化;但于此同时,中国诗歌又进入了虚假繁荣的境地,无论是良莠不齐的诗歌出版,还是名目繁多的诗歌评奖,及其鱼龙混杂的网络诗歌创作,都造成了这个时代诗歌的浮躁。
【关键词】虚假繁荣;诗歌评奖;网络诗歌
试论当代诗歌的虚假繁荣文史纵横
文史纵横试论当代诗歌的虚假繁荣
曾经有人发表观点说,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诗歌的泱泱大国。这个观点或许夸大其辞,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位置。即便是在诗歌并不景气的九十年代,诗歌表面也是显得很繁荣的,有一组数据为证:九十年代国内官方和民间的诗歌刊物加起来大概有将近200种,其中《诗刊》发行量在四万份左右,《星星》发行量也有三万份,其中包括很多大学或其它图书机构的订阅,可以说,潜在的诗歌读者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如此纯正的诗歌刊物能卖得这么好,还是令对诗歌感觉失望的人多少有点安慰。另外,据不完全统计,九十年代十年中,平均每年大概出版诗集约有500种,发表诗作一百万首,这还不包括其它渠道发表的以及未发表的,比如各个单位的自办文学刊物、报纸副刊、各种晚会现场朗诵的,以及众多的网络诗歌作品。
尽管九十年代诗歌发行和出版业出现了如此多的令我们欣喜的消息,但我们沉重的心仍得不到缓解,在看到诗歌繁荣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繁荣背后隐藏的虚假。
一、良莠不齐的诗歌、诗集出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出版事业得以放开,个人或者集体可以自费出版诗集,这样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让更多诗人的作品与读者见面,是有利于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的。但是这种情况也带来了两个弊端,出版事业的放开,一方面,它使部分无钱支付高昂出版费用的清贫诗人难以出版作品,部分优秀作品成为抽屉之作;另一方面,它使一部分诗歌因为经济原因而非艺术原因登上诗歌殿堂。
诗歌与经济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但近年来,有些诗报诗刊开始收取版面费用,出版社也动不动向作家索要数目不菲的出版费用,就连有些大学的学报也向诗歌评论家收取版面费。这样一来,诗歌的发表、出版、评论等各个环节都与钱扯上了关系,诗歌又如何能保持自身的纯洁呢?就以编选诗歌为例,我们这么一个文化大国,没有几个像样的诗歌编选家是不行的。但编选诗歌要有几个条件:首先要态度公正,即要为读者选好诗。编者不能以诗作为功利目的的直接手段,扎实、沉静、机智和敏锐的艺术眼光,高尚纯粹的品格,富于同情心。但是,当功名和私利一旦和其无一点距离,诗的灵魂就会受到玷污。一旦利欲熏心,心就会变得浮躁,哪还有诗味可言。其次,编选诗必须有一个出版的基础。比如说有一笔固定的出版费用。为什么出版社怕出诗集,就是怕亏本。这个时候,又是钱战胜了艺术。
为此,我们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了众多装订豪华而内容却让人难以卒读的个人诗集。当我在《诗刊》、《星星》等刊物上看到类似:“为了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由《星星》诗刊和某某出版社联合出版一套《某某诗集》,有意者请于某某出版社联系”的广告的时候,我总在想,如此一个大型诗歌刊物都已堕落到这个地步,在它之下连生存都难以维系的地方诗歌刊物又该是何等的彷徨。
二、名目繁多的诗歌评奖
不可否认,一些水平较高、持平稳重的诗歌评奖大大鼓舞了诗人创作的信念,促进了九十年代诗歌的繁荣,比如刘丽安诗歌奖、《诗刊》的全国优秀诗歌作品奖,以及以《星星》等命名的诗歌作者奖,它们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这个诗歌不景气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希望,依然有大批的人关注着诗歌。
但是,回过头去翻阅当年的诗歌杂志,我们看到了过多的各类诗歌评奖,名目繁多,大有泛滥之势。很多地方的诗刊、地方作协都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又由于这些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作支撑,导致很多评奖组委早已经变味,堕落成了“要钱花子”。
相信九十年代的诗人和部分文学青年都收到过类似下面的这种获奖通知:“某某同志,恭喜你的作品获得本次文学大奖,请您与某年某月去某城市参加颁奖奖会。会费500元。如不参加,将被取消评奖资格。……另外,此次获奖作品将由知名出版社结集出版,请您将版面费300元汇至……。”当我们的诗人看到类似的评奖,除了感觉愤怒、被欺骗以外,还能有什么感觉呢?作家孙犁对于越发泛滥的文学评奖,曾这样批评说:“在中国,忽然兴起了奖金热。到现在,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办文学奖……几乎成了一种股市,趋之若狂,越来越不可收拾,而其实质,已不可闻矣。”[1]
另外,在一些评奖过程中,人情关系、领导意志已经在影响着评奖结果,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主办方把一些好的作品给评掉了,反而不怎么出色的作品高居榜首,令人愤慨;或者评委不避讳,自己评自己,还有互相交换,你评我,我评你,弄的大家质疑该奖的公正性,连文学圈中的人也对该文学奖提出疑问和发出不屑的声音,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文学奖的价值衰退,失去众人的信任。
三、鱼龙混杂的网络诗歌创作
大概在1993年,诗阳首次使用电脑大量创作诗歌并通过互联网发表,网络诗歌诞生,诗阳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网络诗人。诗阳诗歌的发表,促使更多的网络诗人不断涌现。1995年,诗阳、鲁鸣等人创办了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数年后网络诗人群迅速扩大,到新世纪初,更多的诗歌网站如诗江湖、诗生活、榕树下等大量出现,网络每天都盛产数万首诗作,从诗歌创作数量来说,网络诗歌进入了诗歌创作的主创时代。网络这个特殊的传播渠道一下子改变了原先的诗歌写作、交流和论辩方式,给诗歌的生存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在各大诗歌网站中,泡着一大批诗歌写作者。他们中,既有被网络推崇和炒热的新锐诗人,也有一大批传统诗人,随着网络诗歌的发展壮大,加上网络的方便快捷等特点,一些官方刊物如《星星》、《诗选刊》、《诗歌月报》也纷纷开辟了自己的诗稿论坛,大大促进了网络诗歌的发展,且有效改变了网络诗歌纷乱无秩序的状态。另外,各大诗歌网站年终也经常推出年度优秀作品或优秀网络诗人选集等,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传播方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但是,由于网络诗歌自身的特殊原因,网络诗歌仍存在着重大的问题。首先就是诗歌载体的克隆与诗歌的相互抄袭。大量诗歌网站不断涌现,给网络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新鲜血液,许多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诗歌网站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在内容和创意上,真正有自己独特性的东西并不多,大部分诗歌不停地被“复制”与“粘贴”,一首诗可以辗转多个网站,而作者可能换了数人。其次,就是网络诗歌的庞杂导致诗歌的品质下降,口水诗泛滥。除了少数诗歌网站对网上的诗歌稍加审核外,大部分的诗歌网站因人力物力等原因,并没有条件对这些“诗人”提交的诗歌进行审核,再加上大部分网上诗作者并无受到专门的训练,诗歌作品粗俗低下。譬如一首《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这样写道:“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就是这样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毫无意义的诗歌占据了网络诗歌的大半。另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导致诗人人格障碍扩大化,一些诗人在网上宛若疯子,肆意谩骂、人身攻击、化名诋毁,还有部分“诗人”发表一些恶心、肮脏甚至淫秽的诗歌来发泄内心不可告人的欲望。“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坐在你对面的是条狗”,因为隐蔽,所以肆无忌惮,人性的恶和丑陋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合以上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书架上不停地出现新诗人的新作品,尽管无数的诗歌研讨会在召开,尽管各种评奖如火如荼的开展,尽管网络上每天都在产生数以万计的诗歌,但我们仍有理由对九十年代诗歌感到悲观,就如一句英国谚语说的:天气和气候是不同的。对九十年代诗歌来说,尽管出现过好天气,但整体的大气候确实非常严峻的。
【注释】
[1]孙犁.我观文学奖.见:曲终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165.
【作者简介】
李景林(1982-)男,河南台前人,现任安康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