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2009-07-06 04:30:32岸芷汀兰
意林原创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赫定瑞典文学院帕斯捷尔纳克

岸芷汀兰

深秋的北大,两个在生活中相识相交的挚友,而在思想上却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人,同时做出了一件让人们惊讶的事: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鲁迅与胡适。

1927年,来自诺贝尔家乡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中国考察,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学者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随即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郑重地回了一封信: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连鲁迅都“不配”,那还有谁配呢?

斯文,赫定碰了鲁迅的钉子,但这位探险家似乎深具探险精神,在中国逛了几年还不想离开,好像非得让个中国人得了奖才罢休。斯文·赫定在火車上恰巧碰到了胡适,当即向胡适表示可以推举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希望把他的著作译成英文。胡适默不作声。后来才说:“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斯文,赫定两次碰壁,当可以改名为“斯文扫地”了。世人皆为诺奖痴,诺奖于我如浮云,拒绝当真是大气魄也。

1964年10月的一个上午,瑞典文学院秘书长宣布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后,掌声四起,可却不见人上台领奖。秘书长不无遗憾地耸耸双肩,做了个无可奈何状。这个人正是刚刚获奖却不领奖的法国作家让·保尔·萨特。

此刻,萨特正与女友在一家不起眼的餐馆享用午餐。悠闲地用完午餐,萨特在餐桌上写下了一份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声明。

他的声明引起了轰动。为了躲避记者,他来到波伏瓦的住处。过了一会儿,有人按门铃,一直到凌晨两点,门铃声不绝。为了能得到一点清静,萨特无奈地走了出来,让这些记者拍了照,简单地说:“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束缚,而我一心想做一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时代仍然需要拒绝的精神,哪怕是巨大的荣誉都敢于说“不”的那种决绝和轻松。

帕斯捷尔纳克是被迫拒绝诺贝尔奖的典型代表,命运也最为曲折。在1947年和1953年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

1956年,帕斯捷尔纳克呕心沥血十年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终于完成,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约40年的坎坷人生经历,反映出一代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的迷茫。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学院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

随即,塔斯社发表声明,称如果帕斯捷尔纳克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大会,政府将对他绝不挽留。第二天,他到邮局给瑞典文学院发了一封电报:“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已决定授予我的奖金。请勿怪!”顶着巨大压力,帕斯捷尔纳克最终选择拒绝。

拒绝接受诺贝尔奖,本身周然与淡泊名利有关,更与个人特立独行的处世风格有关。他们所追求的,不是鲜花和红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另外一种标准,那是对文学的虔诚。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环顾世界,能够真正对文学保持一份诚意的又有几人?一个人,搞文学,成为大师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是,一个大师,是不是应该对文学具备起码的真诚,我想,这是毫无异议的。一个人能够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清醒与人格的独立,这样的人,必将赢得更多的掌声和尊重。

猜你喜欢
赫定瑞典文学院帕斯捷尔纳克
两个女人共同创作的回忆录
新民周刊(2021年29期)2021-08-13 16:32:27
今年要颁两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环球时报(2019-03-06)2019-03-06 08:10:25
诺贝尔文学奖因性丑闻推迟颁发
环球时报(2018-05-05)2018-05-05 04:11:10
处理性丑闻不当,诺贝尔文学奖遭遇危机
第一财经(2018年13期)2018-04-26 02:33:45
瑞典文学院又有两人因性侵丑闻辞职
环球时报(2018-04-14)2018-04-14 04:11:49
楼兰再现只因一把铁铲
楼兰再现只因一把铁铲
百家讲坛(2017年7期)2017-04-27 14:44:29
高于诺奖的爱情
云中的双子星座
读者(2015年20期)2015-05-14 11:41:09
另起一段的智慧
幸福·悦读(2009年5期)2009-06-10 05: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