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凯
摘要当营区总体规划及单体建筑确定后,营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就成为重要一环,如何使营区环境营造出更科学、更利于发展的空间,是当前营区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营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探析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
1 营区环境规划的目标
1.1 生态系统完善
(1)加强生态优势。从整体上把握营区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营区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营区主要建筑周围的景观生态环境,比如:营区教学楼及战士(学院)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前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营区。营区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营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人们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营区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营区外的喧哗,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营区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营区重点部位。学习、训练的间隙,坐在营区内部小游园座椅上休闲是干部、战士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干部、战士学习训练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1.2 功能组织合理
营区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营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战士(学员)生活区、家属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营区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营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人们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干部、战士学习、训练、生活。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干部、战士内心世界产生引导。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营区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战士(学员)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训练氛围中。
1.3 景观特色明显
营区应充分利用本区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营区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独特,同时崇尚自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每个营区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营区也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营区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营区人文。营区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人们多一些
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2 营区环境规划原则
营区功能各异,景观子系统必须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
2.1 人文性原则
营区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景观环境的美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干部、战士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他们的人格,保持营区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营区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充分利用营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营区环境的重要方法。 (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7页)(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每个营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营区环境中,利用反映历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干部、战士更好地领悟营区精神。在营区扩建和改建中,尤其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等小品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广大官兵。
(3)现代精神的融入。在设计中融入能反映营区训练、教学宗旨,鼓励官兵在学习、训练中树立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营区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2.2 人本化原则
(1)空间分割合理。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通透、聚焦。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方便管理、安全、尺度舒适。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宽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左右)。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喷泉水景不宜多设,除过于喧哗、难以养护管理外,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兵入伍),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2.3 延续性原则
(1)与营区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营区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营区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营区总体规划的原则和特色。
(2)与营区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营区环境中,使绿色楔入营区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营区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2.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营区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营区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以营区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营区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营区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营区。营区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2.5 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营区空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