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如
摘要文章对“创新教育”的涵义、内容、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从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教学创新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和国家强盛的灵魂和动力源泉,是现代化建设、科技兴国、知识经济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更在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 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所谓创新,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它是相对而言的,其结果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的首次产业化应用。”
创新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教育强调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专门培训,而且要在各学科进行中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广义的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综合教育模式。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专门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教育。包括创造思维、创造方法、创造技能、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培训。
2 创新教育的特点
第一、开拓性。创新教育认为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价值创新体;即使人继承,更促人创新,才是符合人性社会本质的教育。
第二、活动性。创新是在艰苦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和实现的,没有智力、体力的操作实践,就不会有创新。
第三、社会性。人人都有创新之才,时时都具创造之机。
第四、差别性。人都有创新潜能,但创新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别。也可用这样一个公式概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完善个性+激力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C=G+J+N)。其中(G)完善个性包括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情意因素、气质、性格。
3 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力的构成因素概括地说是两大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在实际创新中起重大作用和教育掌握的便捷性看,创新教育的内容应含两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个体在新关系探索中自觉性、主动性、持恒性和控制性的综合表现。它不仅包括创新意识(如创新需要、动机、倾向、观念等),但创新意识是核心。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自觉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求解,投入创新。但只有创新意识,还不一定具有主动、持恒、善挖的特点。还需有创新情意因素和智慧因素。创新情意因素是在探索关系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持恒不懈的意志品质。第二,创新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创新思维的特点:求异性、多维性、丰富性。创新思维的步骤分为四段:准备段、酝酿段、明朗段、验证期。
4 创新教育的实施
第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环节是主渠道。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应试”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明显的弊端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统一标准,轻个性发展;重知识积累,轻知识转化;重验证,轻探究;重继承、轻创新。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体现教学相长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内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建立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是教学目标要创新,要由传授知识的教育变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教育。
第二,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优化师生间的联结方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认识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增强自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责任感,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列到突出的位置。
第三,创新教育是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文化革新功能的大转向。这一转向必将引起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巨大反响,也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创新教育才能得以推动和发展。形成社会有利创新、鼓励创新的风气和支持系统。创新型学校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学风、学校氛围、校园设置和环境布置,教学重点导向,直到班级气氛等,都有形无形地影响创新的开展。家庭环境也极为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应启发、引导孩子创新和创造。
5 小结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知识经济的呼唤,它是科学、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
键。创新教育的实施同样是大势所趋。校园呼唤它的实施,它的实施会给校园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让二十一世纪的学子们一展他们的才华。创新教育的实施也必将推进时代的进步,推快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全中华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