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忠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56-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各地围绕新课改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十分活跃,而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则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笔者也经常参与开课听课,不少公开课确实为研究新课改提供很好的载体,但也有些公开课存在做秀现象,起不到“解剖麻雀”的作用。
一、公开课的做秀的主要表现
(一)表演色彩太浓。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环节上:备课请导演,上课老师精心准备教案后,总要请资深老师或专家名师对教案的各个环节仔细推敲,提出指导性意见,再请同伴协助,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反复修改;上课是表演,课堂上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和流程实施表演,老师脸上始终挂着僵硬的笑容,不论学生回答准确与否总是给以不自然的夸奖,并煽动学生报以违心的掌声,看上去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十分活跃,但让听课者总觉得是在看一场表演。
(二)挑选优秀班级或优秀学生。开课通常安排在基础较好的班级,甚至选出各班优秀学生临时拼凑成一个班。优秀学生成绩好,发言积极,准确率高,容易“教”出好效果。因为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举手不积极,又常答错,有的还乱讲话甚至打瞌睡,搞不好会让教师下不了台,公开课岂不成了公开出丑?这种和特殊学生“做”出来的课还有什么普遍性和实用性可言呢?
(三)挑选便于发挥的教学内容。各个学科教材中都有些内容或章节便于课堂教学的发挥,便于师生互动,便于合作探究,便于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老师能够驾轻就熟,上出来的课易于吸引听课者的眼球,易于出彩,容易得到听课者的好评;也有些内容或章节则不太好教,不便于课堂教学的发挥。开课老师往往选择前者,而回避后者。开公开课本应该对教材中所谓难教的内容或章节以及贯彻新课改理念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展开切磋研讨,如果大家都避难就易,个个多不愿意“先吃螃蟹”,那么教学中的一些疑难和困惑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呢?这样的公开课还有多大研究价值呢?
(四)滥用或乱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少开课老师过分追求形式,力图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新颖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博得听课者的青睐。有的老师提问后,学生答不上来,不是从思维方法上去诱导,而是将幻灯一打,用形象的画面将有关内容(答案)暗示给学生,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将书翻到相应地方照本宣科。有的老师一堂课弄出十几张、几十张幻灯片,有的老师将PPT弄得花里胡哨,似乎这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殊不知无论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服务。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但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作为公开课课堂的装饰,成为做秀的道具。
二、公开课做秀的危害及根源
(一)直接影响观摩目的的实现。虽说上公开课的教师往往是出于提高观摩的效果、“家丑不可外扬”等良好动机而刻意美化自己的教学,但这样的好意不仅不能帮助公开课完成教学任务,反而会影响诸种观摩目的的实现。旨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公开课如果上成了表演课,其研究成果必然失真,很难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旨在进行教学指导的示范课、汇报课如果上成了表演课,其示范与汇报必然失实,指导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旨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估的公开课如果上成表演课,其评价结果就不可能公正客观。可见,惟有真实才是公开课的生命,表演课忘记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实现观摩教学的诸多目标。
(二)直接影响良好教风的形成。“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说法已流传久远,而年轻教师优良师德与全面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群体风气的影响。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是从听优秀教师公开课起步,在一次次听课、开课中成长,最后走向成熟与成功。如果教师总是听那些表演性十足的课,学到的总是那些不诚实、不中用的教学技能,那么,一种浮夸、虚荣之风就会在原本相对纯洁、神圣的五尺讲台蔓延,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良好教风的形成都很是不利的。
(三)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最主要的一条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孩子们从小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要诚实,不撒谎,但在公开课中又大量领略老师作假的技巧:指定某学生回答某问题、课前反复“排演”、把差生干脆藏起来等等,这些行为会给幼小的心灵烙上什么样的印记,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真是难以预料。
出现如此局面,其根源就是不少人急功近利思想作祟,有的老师企望通过上好一节或几节公开课一下子就能成为什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名师专家,甚至一举红遍天下,达到一节公开课,享用一辈子的目的。也有的学校企图用做秀的公开课来掩盖“家丑”,显示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教学技艺精湛,以达到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吸引生源的目的。
三、如何让公开课回归课堂教学的“自然”——返朴归真
(一)展示公开课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公开课的真实性,学校老师都必须有一颗真心,所谓真心,即陶行知先生主倡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将“真”字植根于心底,这样,才可以免去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除掉投机和取巧的想法,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只为了面子有光或不砸牌子而大肆作假的动机。课堂作为师生互动学习的一部分,其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一堂理想的、有价值的公开课应敢于“暴露”教学设计的“意料之外”,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的本质,再现师生互动学习的“原汁原味”教学情景。
(二)正视公开课中教学媒体的辅助性。教应有法,但教无定法。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正确运用固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方法和手段总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要正视多媒体的辅助性。不分课程具体内容、性质,学情,盲目套用“多媒体”的做法,也是中“看”不中“用”的。事实上有时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浅显的点拨也能方便解决问题。况且上公开课目的是为了指导平时的每一堂“家常课”,公开课前准备五花八门的教具,请人代制多媒体课件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这在平时教学中根本办不到。这种“多媒体”全部武装的公开课示范性何在?
(三)允许公开课教学中学生的叛逆性。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前设想,不是教学过程的“脚本”。课堂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也不是演员,他们是具有个性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课堂上难免出现学生的不“领情”、“不上路”,教与学之间有时会遇到矛盾,此时教师正确的做法是,不埋怨、责怪学生,也不应硬把学生往教师设计好的“伏击圈”里牵,而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势利导调整教学“行程”。通过教师“导”的艺术化解“教”与“学”的矛盾,使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正常开展。
(四)宽容公开课失败的可能性。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一种学与导的尝试。有时因学情、教法、课程内容等各方面因素,教师可能实现不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这并不奇怪。因此公开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是“真实”的课,就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我们都可能从中发现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教训,由此也能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