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的几点思考

2009-07-05 07:38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

丁 伟

摘要金融海啸甚嚣尘上,中国经济也难以置身事外。中央政府果断出击,出台了四万亿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本文就当前的投资政策进行了三点思考:一是四万亿投资比重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治标与治本问题,二是“投资”与企业自主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国家产业的竞争力的关系,三是危机条件下的改革问题。

关键词金融海啸四万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48-01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世界金融海啸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出台了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措施。种种举措都是为了提高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其实对世界来说一个稳定的发展的中国就是当前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中国内需增加将防止从美国进口原料和货物的急剧下降,国际矿产、基建材料和设备供货商以及瞄准中国消费者的公司都将从中获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中国政府的措施,正是在危机环境中为提振全球信心下的一剂良药。在中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出台的当天,全球股市都作出反应,这已初步显示了其效果。但我们还应看到,应对金融海啸还需要世界共同携手尤其是危机的发源国家应采取果断的措施稳定、提升市场信心,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基本的政治经济责任伦理。同时,笔者以为真正要刺激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为前提。实际上虽然中央中央的扩大内需项措施把民生问题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十大措施”通过直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城乡居民有钱可花;通过强化保障,使城乡居民有钱敢花。但是仍然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在四万亿投资中各个板块的投资比重和中央如何迅速有力的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及社会保障改革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劳动收入在GDP的比重是着实重要的。“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灾后重建为1万亿。”实际上中央4万亿投资只是全社会投资的一部分。据统计,去年全社会总投资超过了13万亿,而今年要超过17万亿,明年大约在20万亿左右。很明显这是一套“组合拳”,但是,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要实现经济由投资、出口、消费向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转变。不论是粮食补贴、粮食价格、农资价格怎样有利于农民群众,不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能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大众尤其是农民朋友的消费决心都会建立在子女教育、住房和看病就医等方面。所以,笔者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把提升劳动者收入放在重中之重。

其次,宏观经济以及就业率在投资的刺激下改善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同时也有即时性的特点。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大量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可是由此带来的就业和经济拉动会随着投资的减少而缺乏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但是如何分配其他投资和提高自主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提高企业管理的投资的比重以及如何处理好“重农”、“重基”与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加大服务业比重的关系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劳动成本不断增加。而令世界经济几乎陷入衰退的金融危机令我国企业雪上加霜,对于中小企业更甚之。很多企业没有能力进自主创新,产品的结构调整更无从谈起。靠在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是不稳固的。除了自主创新以提高竞争力以外,服务业也是经济发达的标志,而服务业对解决就业更可谓是一剂良药。笔者认为,“信心”不可或缺,但是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体系或者说一个有潜力和前景的产业结构才能成就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

再次,关于各大改革配套措施的力度、速度和实效也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缺乏民主、法治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历史惯性,实行宪政法治势必遇到障碍与阻力。在刚刚开始的新阶段中,我们必须克服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把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中国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改革不仅面临利益的障碍,而且面临技术性的问题。以“增值税”改革为例,它的出台无疑是减轻企业负担的利好措施。但是,如果宏观经济不乐观,很多企业便不会下重金购买机器设备,这样,增值税转型改革便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可能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新技术条件下,网络成为广泛反映民意和集中民智的渠道,以最近的燃油税的改革为例,实际上中央受到了民意的很大的压力,但燃油税改革涉及太多问题。公路收费机构被撤销,收费人员自然“下岗”,这部分人员工资收入高,数目大,据估算全国约有30万人。而目前中国正处于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关键时期,一下子全部安置收费人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全部归并到税务部门继续从事燃油税的征收,更不符合费改税的初衷。其次,公路用油与非公路减免费车辆的财政负担问题,用油的区分问题,农业、渔业和农民、渔民负担及其补偿问题,交通运输企业加重负担问题,减免费车辆的财政负担问题,各种收费撤销问题,打击油品走私问题等等问题需要解决。中央政策的出台尤其是经济政策的出台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实际上这对党中央的执政能力是很大的考验。从中央在5·12汶川地震所呈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以及应对本次金融危及的有力、果断、迅速的决策来看,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给了很高的评价。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