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英
(许昌市曲剧团,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06-02
戏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观众是戏曲的消费者、也是参与创作者。戏曲与观众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当他们协调一致时,就形成了鱼水关系;当他们分离疏远时,就变成了油水关系。而戏曲只有在观众的关注下才有更强的生命力,二者在戏曲艺术中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两级元素。
在戏曲艺术家和戏曲观众的培育下,戏曲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戏曲的一切内容和形式必须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是戏曲的永恒载体,观众是戏曲的第一裁判。戏曲讲究情节,人物与性格的完整性;来龙去脉,因果照应必须交代清楚。任何肢解与分割观众均不接受,这种完整性也造就了戏曲观众独有的欣赏习惯和思维定势。戏曲特别讲究程式化,舞台上所有的表现手段都必须师从传统、有依有据,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体现出一种极富规范的艺术性。舞台是有限的,但戏曲表达的主题、情节、人物都是无限的,以写意和空灵的表述方式可以使舞台变得无限广阔。一个马鞭,可以让观众看似千军万马;一个箭步,可以使观众想到越过千山万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戏曲的小舞台让观众看到大社会、大世界;戏曲的唱、念、做、打,加之音乐、舞台、美术和灯光,全方位地展示给观众,才能使戏曲情节顺利进行,才能完成人物情节的塑造,才能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欣赏戏曲。
作为一个戏曲工作者,应该首先明白:戏曲艺术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戏曲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和乡土风味,戏曲的生、旦、净、末、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流失、成本提高、收入下降、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戏曲工作者来开拓自己的演出市场。戏曲的最大市场在哪里呢?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戏曲从老根上是平民艺术,它起源于民间、养于民间、闹于民间,他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雅俗共赏、官民同享、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戏曲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欣赏,合乎百姓心里,颂扬百姓拥护的人和事,才能生存和发展。我国的农村文化根深蒂固,无论是富裕的农村还是贫穷的山村,在当前城市演出市场日益细分的情况下,戏曲演出市场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形式,正视现实、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巩固农村的观众群,不仅对农村的演出市场,而且对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戏曲对应了农民文化的心理,就有利于争取其他阶层的观众。再者,农民和市民的生活都比较稳定,他们的审美心理最适宜民族形式较强的艺术形式生根开花。因此,只有意识到戏曲艺术的观众在哪里,戏曲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排练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
就戏曲来说,曾经有人抱怨:我们现在没有精品,没有传世之作。我对这种说法总是不以为然,我们的戏曲作品传世与否只能由观众评判。如果一个戏有好几段唱腔在观众中普遍流行,它就是成功的重要标志。好听、唱腔优美表达了观众的共同心声,不仅抓住了观众;而且让观众在美的沁润愉悦中接受了理想和正气的洗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一切艺术的根源,中国的戏曲观众面很大,收入却很微薄。就基层剧团而言:要生存、出新戏、出好戏、剧本在哪里、资金在哪里,只要一提排戏就困难一大堆。一个好戏的标准:一是剧本有一定的文学性,水分不太多,能看得下去;二是好听、好看、好玩;三是本剧团能够久演,外剧团能够移植,物美价廉,生命力强,观众百看不厌。为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不要在舞台上搞“石崇斗富”。因为剧团是靠演出养活自己,它在舞台上就不能一味贪大、大肆铺张。基层剧团移植戏,舞台制作应该允许变通,以写意为主,追求虚软通变,不必追求逼真。中国的戏曲重在表现而不是逼真的反应,它与西方艺术不同。著名的戏曲学问大家张庚先生有一个变形的说法很重要,他说:“艺术有一个变形的特点。漫画是变形的,中国画也是变形的。就是说他并不是跟原来的买物一个样子,所有的艺术都不能不做变形。若不变形就难称其为艺术了。所有的艺术都有自己特别的表现手段,表现条件。这些都跟真实的生活完全不同,以不同的条件要完全与求得与生活一模一样是办不到的……生活是无限的东西,任何的艺术要表现生活都是有局限的。用有限的艺术手段表现无限的生活,它如果不变形,这个生活怎么能表现得出来呢?”张庚先生非常透彻地讲清了“表现”说的戏曲美学原理,解放了艺术创作思想。这个戏曲美学原理我们在戏曲移植时也应和原创一样需要遵守,否则一味贪大、劳民伤财、必然是花钱买骂声。
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戏曲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广大民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农村有极为广泛地传播与影响。它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其主体贴近百姓生活。戏曲演员创造的人物形象有故事,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感人,而最终还要在舞台上与观众交流与沟通。观众是上帝,演员在舞台上要始终考虑观众是否爱看,还要有意引导观众,提高观众的鉴赏能力,培养观众对戏曲的兴趣,丰富观众的知识,这才是戏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演员担任剧中的角色,先需要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获取生活第一线中与角色靠近的人物、思想、情绪。“有戏”便是一个戏要热热闹闹、情节流畅,按戏曲“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按作者的意图去“操纵”。从生活中了解观众的审美需求,了解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倾向,扩大艺术视野,创造出通俗易懂,有头有尾的艺术作品。演员在排练时要遵照导演和编导的意图,运用表演技巧精心刻画人物,经过刻苦排练才能将让人物丰满起来。但这只是一种准备过程,演员与观众的最终交流是在舞台上实现的。戏曲艺术在农村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审美标准,更使戏曲工作者起到了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贴近民心的作用。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舞台是演员提高技巧,创新人物的用武之地;也是观众在台下欣赏剧,陶冶情操,评判演员的场所。一个演员在登上舞台时按照自己的创作设计去表演身段,去塑造人物。而观众是带着新鲜的审美要求来审视舞台上的演员。当演员塑造的角色栩栩如生,与观众在审美思想和审美趣味一致或相近时,表演者和欣赏者就达到了共鸣,观众就会报以热烈的情感反应和掌声鼓励,演员得到了鼓励就会仔细琢磨,更激发创作热情,把观众认可和欣赏的地方巩固加强,使以后的演出更加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如果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脱离生活,远离群众的审美需求,观众觉得台上的人物角色不顺眼,就会冷落舞台,拍“倒好”,甚至起身离去,这对演员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同时也是总结教训的好时机。从观众的反应中了解观众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表演,才能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意识的戏曲精品。
戏曲艺术在广大农村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但要更好地、充分地发挥它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由于农村经济实力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个体文化,私营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迅速崛起使戏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戏曲在农村生存的空间。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戏曲工作者要有紧迫感和创新意识。戏曲艺术赢得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不意味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与观众的交流中都会深受观众情趣的影响,同时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观众。在这种自然的动力中,逐步形成现代的戏曲样式。戏曲要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就要避免僵化,因为僵化的艺术形式最容易被淘汰,这就需要我们的戏曲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给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让它焕发青春,充满蓬勃的活力,更要多编创,多排演适合广大观众欣赏的剧目,尤其是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现代戏,使戏曲从形式到内容极具时代特点,又符合广大农村观众的口味。
戏曲艺术在农村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是更偏向通俗的艺术。我们要极为珍惜这笔艺术财富。老戏重演、老演老戏只会使观众倒胃口,更不能用残品去愚弄观众。只有充分了解观众的审美情感、审美期待,适应观众的审美心理,才能使戏曲艺术繁荣兴旺,才能使戏曲与观众的关系协调一致。在当今市场经济下,艺术的假冒伪劣产品从根本上说,他们坑害的是他们的制造者、经营者。如果这样的糟粕艺术在广大观众面前臭了门市、砸了牌子,最后也只有关门大吉、自取灭亡了。农村观众钟情于戏曲艺术,戏曲艺术也要回报广大农民观众,这就需要我们的戏曲工作者尤其是戏曲编剧多创作些群众爱看的剧本,在想着获奖的同时更应该想到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广大人民群众是戏曲工作者的衣食父母,大力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努力将戏曲艺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大。提高农村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层次,在欣赏与被欣赏之间共同产生心灵的震撼,使戏曲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