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兰
摘 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两型社会”设立的时代背景,指出了“两型社会”建设与“以人为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来建设“两型社会”的建议。
关键词:两型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1302お
1 科学发展观与“两型社会”
任何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同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相联系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但是我们的成绩主要是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取得的,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其次,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非典”的发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使人们看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再次,由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威胁我国安全的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用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这种新的发展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承接,成为新世纪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又一面伟大旗帜。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同时要促进城乡、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往的协调,并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胡锦涛在《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一文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两型社会”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之举和必然之举。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7年12月7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正式批准为构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随后在中共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指导方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提出来。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意义笔者认为大致可以总结为:确立最广大人民群众(即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主体、权力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此,“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3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如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那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两型社会建设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一般来说,特区或者新区的设立都是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重大问题,为谋求新的发展道路进行试验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很低,综合国力较之其它国家也较弱,所以在那样的历史情况下,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让人民摆脱贫困,由此出现了深圳特区。这以后国家一直强调经济发展,一批批特区或新区的设立主旨主要强调的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经济性”特征,因此基本上都可称之为“经济”特区或“经济”新区。
相比之下,在改革开放30年后,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飞速提高之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我们面临的是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的局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世纪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之后的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又一面伟大旗帜——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设立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着眼点就应该不再仅仅只是“经济”,而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这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诉求。因此建设两型社会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最终建构一个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不会偏离设立改革实验区的初衷。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中部地区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但是,因为存在着现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供模仿,所以有可能走上一条背离“两型社会”建设初衷要求的老路。
4 “以人为本”建设“两型社会”的建议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不能人为地割裂,只是突出研究、重视某一方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客观联系。特别是严重偏重经济层面而忽视社会层面。建议在统计中加入反映“民生民情”栏目,设置物质生活质量、政治生活质量、精神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及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状况等二级栏目来全面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
培养思想解放的创新型人民。没有新型人民就没有新型社会,而新型人民主要表现为摆脱传统旧思想,拥有新思维、新意识的人。既然建设两型社会的主题是建设新型社会,那么,培养具有符合两型社会意识形态的新型人民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靠的是解放思想,建设两型社会还是要靠解放思想。但是授权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被规制的解放不是真正的解放。我们应该认识到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最广大民众利益的更好实现,只有真正的解放思想随之方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业创新。基于此,培养解放思想以及创业创新型人民的最基本的路径与步骤之一就是要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制度,必须确立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权力主体地位,让公民对权力进行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是确立法治和宪政。
加快发展两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未来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现代服务业和以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制造业。这样的新型制造业需要打破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因此,尽快推动产业结构新型化,尽可能开发和使用可以降低单位产出的环境压力的新技术,则是更现实的选择。由于武汉、长沙等城市高校集中,拥有较强的科技能力,必须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步伐,尽快将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两型社会所必备的技术支撑体系。
建设服务型、法制型的政府。建设两型社会,如果仅仅就资源谈资源,就环境谈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建立具有良好社会性特征的两型社会,就必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统筹城乡资源,规范政府职能。一般来说,私人会较政府更有效率地供给竞争性经济领域的产品,因而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直接涉足竞争性经济领域。首先要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打破行政性垄断,着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行为;其次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后要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多元化的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表达声音和自由是天赋的权利。正如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说:“一个政府不应该怕人民,应该创造机会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因此,我们应该借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探索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早日创造出这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丁晋清.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N].贵州日报,20090414.
[2]@何克亮.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DB/OL].人民网,20071130.
[3]@李少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武汉“两型社会”建设[J].学习月刊,2009,(1).
[4]@王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北方经济,2009,(1).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邹晓涓.构建两型社会的思考与探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
[7]@董明.以人为本:改革再出发的基本前提[J].当代社科视野,2008,(4).
[8]@高尚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D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