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志平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本文较为深刻地剖析了这次危机的诱因、会计的“原罪”和会计的“本真”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会计“原罪”会计“本真”会计对策
一、关于危机诱因的思考
表面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全面推动、房贷打包证券化的过度运作、金融杠杆的无节制采用和投资银行、信用违约掉期(CDS)以及对冲基金的推波助澜。但是,进一步地分析,显然有更深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制度中人的享乐性;市场经济制度中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和贪婪性;市场经济制度对“新自由主义”的教条性。可以说,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固有矛盾叠加的必然结果,是本源性和结构性的,而不是一场简单的金融生态性危机。
尽管美国金融危机是根本性的、制度性的,具有周期性和不可避免性,但是,危机本身是可预防、可延迟、可控制甚至是可治疗的。世界各国都应该从这次危机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探求对策,各学科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科要积极投身到这次斗争中去,寻求预防、解决之道,会计学当然不能置身于外。
二、关于会计“原罪”的思考
一些金融界人士在寻找金融危机的“原罪”时,不自觉的扯上了“会计”,扯上了2006年9月15日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这就来了问题,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超乎寻常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市场客观性”与“主观判断性”,从而导致了“估值偏好”主观上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也就是说,在市场高涨时,容易出现金融资产价值的高估;相反,在市场低迷时,容易出现金融资产价值的低估。市场形势看好时,乐观的估值问题并不大,经济后果不明显;市场形势逆转时,问题就比较突出,乘数效应非常明显,造成顺周期效应,就会“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当下,人们多是从这个意义上去讲会计是金融危机的“帮凶”。
我们认为,金融危机不是一个会计问题,充其量是一个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元凶不会是也不应该是“公允价值会计”。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相对于仅适用稳定环境、既定项目、较为可靠的历史成本会计而言,公允价值会计仅“打包”反映了金融市场上委托责任的乘数关系,而没有如实反映金融产品创新的全过程及其所隐含的结构性系统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所以,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反思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废问题,而是一个改良与完善的问题,抑或是一个回归会计本真的问题。
三、关于会计“本真”的思考
“本真”就是会计的原本面貌。会计原本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如实反映企业经济话动、管理企业信息流、控制企业价值流的完整系统。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对过去的所谓“会计改革”认真思考和梳理。
1.“决策有用会计观”的再思考
现代会计是建立在“决策有用观”基础之上的,尽管也存在“委托代理观”和“管理活动观”,但是主流的看法是“决策有用观”。一切的会计改革和会计理论建设都是围绕“决策有用观”而开展的。
于是乎,会计的核算职能被无限度地扩大了,会计报告越编越厚、越编越浩繁、复杂。相反,会计的“参谋和助手”作用被弱化、被淡忘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对微观经济话动的预算、控制和评价,对企业战略定位的把握和生产经营的决策,等等,都弃之不顾了。
会计本不是这样的。会计除了具有核算的职能以外,还有会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评价等职能。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会计核算的职能一定会让位于“机器或技术”,会计职能一定会也必定要由“核算”向“管理”转变。
2.“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再思考
会计提供怎样的信息才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是可靠?是相关?还是两者兼之。我们过去的会计改革主要是针对提高“相关性”而进行的,采信公允价值会计的主要依据就是它比历史成本更相关。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原来公允价值会计并不那么“公允”,并不那么相关。只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忽视了会计本来应该坚守的东西——会计的“本真”。
于是乎,会计对象被随意“创新”,会计凭证(主要是原始凭证)被有目的的“化装”,会计方法(尤其是会计计量方法)被随意采用,会计信息被有意识的“改造”。
3.“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再思考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如实反映”是第一要务。根据真凭
实据,借助会计语言,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下来并报告出去,这是会计生来具有、天经地义的职责所在。至于会计报告日或信息使用时,市场价格发生涨跌变化所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完全可以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态度自行判断,而不是依赖会计师们的所谓的“职业判断”。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储蓄与贷款危机时,人们认为历史成本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需要依据各种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浮出水面,但使用并不普遍。直到2006年9月,FASB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布才将其推向了极致。时至今日,确有“物极必反”之嫌。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被无节制的“市值”化,负债则被无限的扩张和膨胀。顺势时,问题不会暴露;逆境时,由于负债的刚性,不会被轻易豁免,必然导致大量的重组和破产
会计应该回归危机的真实,应该去杠杆化,这既是应时之举,也是会计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改良与完善的必然要求。
四、关于会计应对的思考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大危机到来,会计应该有应对之策,我们想至少应该:
1.强化谨慎原则,力求真实可靠
在会计实务中强化谨慎原则,必须处理好谨慎与客观的关系,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不夸大”,也“不缩小”,而是如实反映。危机发生以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越来越高,要客观反映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必须坚持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方式,但是要十分地重视风险管理,扩大相关内容的披露,最大化地方便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情况了解和把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增强金融市场的公正和效率。
2.加强风险披露,重视会计预警
这次大危机,政府和有关机构监管不力,甚至放纵无度的金融创新,是个重要的原因。加之,金融产品,如信贷违约调期的持有者不愿披露有关风险,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性,会计预警功能的缺失。因此,应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加强对信息披露不及时企业的惩戒力度,制定系统、全面、及时的披露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的刚性约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3.完善准则制度,增加会计预见性
危机爆发是突然的、瞬间的,但是会计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需经历一段时间,这无疑滞后了对危机进一步蔓延的组织。所以制定一套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准则体系是极为必要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常规业务的约束和规范,而且有助于非常规业务和可能的极端情况的预案设计。
4.提升会计素质,加强业务内功。
会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科学的知识结构、充沛的胜任能力和严谨的职业态度是现代“会计人”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尤其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公允价值被广泛利用的大背景下,就知识结构话题,已不再局限于所谓的“会计学”知识,而是覆盖到了多个学科领域;已不再仅仅要求会计人员对上述知识有所了解和有所知晓,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全面把握和精准利用。就胜任能力而言,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或国际化视野、获取新知识以及认同多元文化等创新能力;必须具备洞察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对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生产要索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职业态度来说,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平等、宽容、责任、正义、守法与合作”的公民价值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对科学、数学和技术的卓越追求与创新。
5.完善内制制度,强化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企业风险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复制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和迫切,企业应该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答管理的全过程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会计人员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从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防控。
参考文献:
[1]薄澜,次贷危机对财务会计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9 (3上):89- 90.
[2]孟凡利,会计职业道德简明读本[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