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霞
摘要:铁路工程基本建设规模大、投资多、点多线长,以及涉及专业繁多、一次投入资金大、回收期长。因此,搞好铁路工程预算工作,对控制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和提高设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模式不得当,使铁路工程预算工作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若干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铁路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铁路预算管理的困境,提出了实施铁路预算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铁路预算管理模式
一、新形势下铁路预算管理的困境
1.铁路预算管理的相关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铁路施上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编制预算及竣工结算工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导致了投资规模被突破,投资效益低,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由于铁路站段体制改革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多数铁路局规章制度修订工作还没有完成,有相当一部分是临时性的,因此系统的成本控制机制、资金和资产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不能适应新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要求,距离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使得路局与站段之间的职责不清、经营目标模糊、绩效考评缺失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目标的实现。
2.铁路预算管理缺乏长期性
受铁路垂直式等级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的铁路预算管理也往往通过明确一系列的经营指标来规范站段与路局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生产任务的分解与再分解,受行政利益诱导,预算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这样的机制和预算管理模式决定了各运输单位只注重眼前指标的完成,往往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而忽视长远市场价值创造,不可能运用预算管理去规划未来的战略发展,而且缺乏与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旅客满意度等的联系,而这些指标的提供恰恰是在制定预算目标时所必须反映和用以决策的,也是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3.铁路预算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度不高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铁路统计、财务、计划、物资等各个部门,并逐步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计算机中心的联网运行。但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技术轻管理”倾向,信息系统建设与铁路管理创新协调不够,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这些都使得信息系统集成度差、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并导致预算信息反馈不及时,对预算具体执行情况不能做到实时监控。
二、铁路预算管理模式新思路
基于对铁路预算管理的困境分析,新形势下的铁路预算管理模式应该是:以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站段管理为重心,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动态预算管理模式。为此,要做到:
1.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在进行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铁路信息系统整合的同时,需要加快构建基础的计算机通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已建成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和信息共享;重视信息标准化工作,健全统一基础代码的建立、维护、发送机制和配套管理措施;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并实现现有数据的综合利用。
2.优化和重构业务流程
新的预算管理模式要求能够动态地编制、执行、调整预算,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积极优化和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动态预算管理的要求。通过流程的再设计,使铁路企业更贴近市场,及时调整运输组织和经营策略。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促使铁路运输部门的整体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重视铁路改革中运输生产方式、生产布局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业务流程设计的影响,及时调整业务流程体系,使业务流程重组上作始终与铁路的改革发展相适应。预算的管理过程繁杂且较枯躁,需要工作人员认真、仔细和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就能够准确地管理好预算,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3.设计新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管理控制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系统应与运输生产、调度指挥、财务管理等系统整合在一起,这样的预算编制才能取得数据源点、控制才能动态和实时、考核才有依据。为实现新预算管理模式的功能,还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责任机制、分析监控机制和跟踪考核机制,建立目标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各项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主体缺位、数据及时性和后期考核问题;完善治理结构,通过预算管理提高财务会计的组织控制能力;加大站段的管理责任和权限,提升站段自我管理能力。
4.改变目前对铁路的产业政策
随着改革的发展,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已由以前的国家一家投资变为国家投资、地方自筹、企业自筹、企业或个人集资、发行建设债券、发行股票、利用外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存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投资局面,使投资来源,投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家必须扭转铁路市场产品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的现象。使铁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合格市场主体。要建立完善的铁路市场、培育和发展铁路市场体系,包括铁路产品市场、铁路材料市场、铁路劳动力市场、铁路资金市场、铁路信息市场、铁路技术市场等。要完善铁路市场的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要扩大和充实铁路市场的主体,使其拥有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单位。从而建立一个法制法规健全完善的铁路市场。
三、铁路实施新预算管理模式探索
1.合理设计新模式下的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管理控制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系统应与运输生产、调度指挥、财务管理等系统整合在一起,这样的预算编制才能取得数据源点、控制才能动态和实时、考核才有依据。为实现新预算管理模式的功能,还需要:(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责任机制、分析监控机制和跟踪考核机制,建立目标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各项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主体缺位、数据及时性和后期考核问题;(2)完善治理结构,通过预算管理提高财务会计的组织控制能力;(3)加大站段的管理责任和权限,提升站段自我管理能力。
2.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加快应用新的信息技术
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在进行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铁路信息系统整合的同时,还需要:(1)加快构建基础的计算机通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已建成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和信息共享;(2)重视信息标准化工作,健全统一基础代码的建立、维护、发送机制和配套管理措施;(3)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并实现现有数据的综合利用。
以上是笔者对铁路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一点体会,希望能通过我们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铁路工程预算管理中做到事半功倍,更好地完成任务,使我国的铁路基本建设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戴怡堂,改进现行铁路工程定额的几点见解[J].探讨与研究,2003(6).
[2]李艳,如何把好铁路工程上建预结算审查关[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1(2): 46- 47.
[3]孔宪锋、马翔鹏、徐永生,谈工程预算的审查[J].辽宁建材,2004 (1):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