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就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2009-07-05 10:02朱兆军
现代经济信息 2009年23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区域经济

朱兆军

摘要:由于就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增长异常的现象,曾经在我国出现过,且这种异常带来的影响更趋向于消极的方面。本文便在分析我国29省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就业结构变化;区域经济;面板数据

Lewis (1954 )最早对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他认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部门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在随后的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外学者采用的是SSA (shift-share analysis)模型。Pedm Lains采用SSA的方法,对爱尔兰和葡萄牙(1994-2002)的比较研究表明:就业结构变化对爱尔兰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达29%,结论支持“structural bonus”假说;对葡萄牙的研究结果却支持“structural burden”假说(结构效应为-39% )。陈海明、武松明、查成伟采用SSA模型研究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结论表明:不同地区的结构效应不同。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就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论证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以及结构效应是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国内学术界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持。

一、计量模型与数据介绍

(一)模型介绍

J. H. LI. Dewhurst认为,对于一个区域,观察它的一个产业,比较末期与基期的产业结构,其差值的绝对值就是这个产业的结构变化值;把各个产业的结构变化加总,就得到一个区域在某一时点的结构变化值;依次重复以上的工作,可以得到一个区域历年的结构变化值.具体如下:

其中,代表r区域从t-1期到t期的结构变化值,代表r区域t期末第k产业的就业份额。

J. H. LI. Dewhurst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在设定计量模型时,可以考虑直接构建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两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同时,桑秀国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惯性,前期的经济增长对本期的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考虑到以上两点,本文设定的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GR代表r区域在t期的经济增长率,GR是其一阶滞后变量;SC代表r区域在t期的结构变化值;TDt代表一组时期虚拟变量,RDr代表一组区域虚拟变量,这些虚拟变量假定对于每个区域和每个时期,都存在固定的效应。

(二)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陆29个省份的原始数据(1985-2006年),不包括海南和重庆;数据主要包括:GDP (80年代为NI )、产业就业份额。总共涉及16个产业、1万多个数据点,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7年),且所有数据均为可比。

结构变化指标可采用就业结构变化、投资结构变化等,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就业结构变化。在考察期内(1985-2006年),1992年以前的产业被划分为12个,1993-2002年的产业被划分为16个,2003年以后的产业被划分为19个;因此,直接计算出来的结构变化指标SC存在逐步高估的趋势,由此得到的分析结果可能是逐步低估的结构效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统一采用16产业划分法,分别对1992年以前、2003年以后的结构变化指标SC进行加权处理,权重分别为16/12,16/19,使得各个时期的结构变化指标SC具有可比性。当然,这种加权处理方法比较粗糙,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二、结构效应的计且分析结果

为了说明结构效应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引入区域虚拟变量,对中国大陆29个省份面板数据(1987-2006 )进行计量分析,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5.1,表1是对其分析结果的归纳与总结。

三、主要结论和进一步讨论

本文借鉴Dewhurst的思路,构建就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固定效应模型,选用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在考察期内(1987-2006年),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随着产业结构变化的增大,积极作用逐渐增强,综合结构效应绝对值递减。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模型中,结构变化系数P:的估计值为-0.14,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综合结构效应为负数,中国经济增长经验不支持“structural bonus"假说;系数 小于零,说明随着产业结构变化的增大,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逐渐减小,即综合结构效应绝对值变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条件也存在差异。对一些生产率比较高的产业,如果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或者劳动力向生产率上升的产业转移,带来整体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加快,这种就业结构变化,我们称之为“积极变化”,其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积极作用”;反之,就是“消极作用”,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取决于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综合效果.很明显,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结果,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消极的就业结构变化曾起主导作用。

(2)在考察期内(1987-2006年),结构效应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从3个区域划分来看,东部地区的区域效应为正数,结构效应最高,与西部地区的结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而中部地区的区域效应为负数,结构效应最低,与西部的结构效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的解释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在不同经济区域,由于各自面临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条件也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或部分发达省份的经济体系中,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率高的产业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生产率低的产业吸纳较少的劳动力;且对于大部分生产率高的产业,当其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其就业份额也不断攀升,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起主导作用。然而,在中西部地区或其它省份的经济体系中,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不起主导作用。

(3)在考察期内(1987-2006年),经济增长指标滞后一期的系数刀 为0.24,前期的经济增长对当期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惯性;系数 大于零,说明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中国经济增长的惯性增强。我们的解释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拉动,即“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需求。投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投资越大,其周期往往越长;同时,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仅仅表现在当期,往往具有较长的延续期。因此,在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中,地区经济往往呈现明显的“惯性”,并且,经济增长越快,其惯性越强。

参考文献:

[1]桑秀国.外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及对中国数据的脸证[J].管理世界,2002,12(9).

[2]Nicholas Oulton. Must the Growth rate decline? Baumol's unbalanced growth revisited[J].Bank of England, 1999,15(1).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区域经济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