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绪华
摘要:图式是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文化图式是关于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整体图式,是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的社会文化认知基础。文化图式的差异性和冲突性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具有明确的跨文化交际心理意识,不断构建和完善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图式,在交际实践中顺利实现文化图式的调整和转换。
关键词:图式理论;跨文化交际;调整;构建
一、引言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交际常态。国际社会重大跨文化交际案例的成败及其深层次原因,越来越被世人高度关注。众多研究者从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尤其着力于研究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探索中国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以求把握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走向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方法。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先哲康德(Kant,1781)早就认识到,人们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时,只有将其与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才能产生意义。[1]图式就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储存的形式,是人的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积极的组织。人们的知识、经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图式框架下构成了人的综合能力的认知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头脑中的认知图式以其特有的功能,不仅向输入的知识敞开着接受的大门,而且以其显著的能动性,为人们向外输出知识而积极做好产出的认知准备。图式的这一重要功能特征,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心理机制。交际双方各有源于自己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图式,因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交际方法。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实质上就是两种文化图式的成功调整和转换。
二、图式理论及文化图式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20世纪30年代,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1932)在其著作《记忆》中,将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的动态组织,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2]现代图式理论从20世70年代中期以来有了长足发展。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尔哈特(Rumelhart,1977、1980)把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进而将图式概括描述为“人们所有一般知识的总和”。[3-4]20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图式”,尤其是随着信息系统科学发展,知识系统和信息输入输出等概念被引入了图式理论研究。Pearson(1982)认为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影象或联想”。[5]Cook(1989、1994)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6]在广泛的研究中,认知图式理论体系日趋成熟,且由于其固有的文化认知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社会文化交际研究中。
1.图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与信息的注意、编码和检索。注意是指信息加工能力的取向和集中;编码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贮;检索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这种选择功能与已有的专业认知图式相联系,可上升为计划功能,即在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需要的信息。
(2)整合功能与认知的同化、顺应与平衡。整合的过程是人们提取存储于自己头脑中的内部信息,将其加到外部信息上,通过同化、顺化和平衡,实现认知发展的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平衡是指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通过同化或顺应,调节或重建图式,以达到认知的平衡(Piaget,1981)。[7]
(3)理解功能与认知的范围、角度与深度。不同的认知图式所能理解的外界刺激的范围是不同的;对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随着认知图式的不同而不同;认知图式不同,对于相同信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
2.图式的激活
图式的激活就是人们通过所接受的某些信息去判断该信息可能涉及的内容,并同时从储存的图式中提取可能适合的相关背景知识以供理解之用。激活图式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下而上”模式,是一个从部分到总体的过程,又称“材料驱动”。这是从最低级的图式到最高级的图式的激活。二是“自上而下”模式,是一个从总体到部分的过程,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对总体或后续信息进行预测,又称“概念驱动”。上一级图式可以激活下一级图式。图式的激活是多层次的、反复的,激活正确的图式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信息。
3.文化图式
从不同的角度或范畴可以对图式进行不同的分类。就跨文化交际而言,认知图式分为结构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结构图式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形式及交际语言的组织结构的语言文化知识图式;内容图式是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背景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图式;文化图式则是关于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整体图式。
对于具体的某一语言社会的人而言,其文化图式是由包括该语言社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俗风格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文化图式而言,图式是框架,文化就是其内容。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联的,没有语言的存储和传播,文化就不能代代相传。文化图式在人们交际的语言理解、文本解读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更是跨文化交际的社会文化认知基础。在一定的语言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受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其活动往往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一言一行必然带有该种社会文化的印记。
三、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就文化图式而言,图式理论表现为文化图式在人们社会交际方面的作用。在交际语言理解过程中,输入的交际信息引起图式的注意和选择功能,激活最基本的文化图式。交际主体以此为起点,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选择、整合,从而逐级走向高级。同时,输入的交际信息也将激活交际主体头脑中与之相关的高级水平的文化图式。交际主体以先前知识或经验为先导,对输入信息进行分解,把握交际信息的主题和要旨。两种过程不断地相互作用、评价和调整文化图式与被加工信息的匹配程度,从而迅速准确地辨认交际客体及其发出的交际信息,促进对客体信息输入的理解和主体自身对应的交际反馈输出。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交际者的语言知识技能、社会文化知识、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技巧。其中,社会文化因素最难把握。如果交际双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图式,会加速交际的理解过程。但由于交流的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分别受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与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交际冲突和障碍。
1.文化图式的趋同性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根本基础
人类学家Tyler (1871)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8]Nida (1999)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的“信仰与做法的总和”。[9]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能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图式是人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它既有语言的,又有非语言的和文化的。文化图式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们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刘明东,2003) 。[10]
正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根本共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认知周围世界时会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决定了人们认知社会的图式必然具有根本意义上的趋同性。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拥有共同一致或相同的文化图式,相互间没有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交际障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尽管交际语言符号不尽相同,但具体符号所代表的知识、情感内涵及其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可以是相同或相似的。这就是跨文化交际得以可能进行的人类社会基础。比如“微笑”是表达友好、欢悦情感的图式,在全世界是共通的。即使在双方没有任何对方语言基础的极端情况下,“微笑”以人类情感共通图式的特点,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以友好的情感投入交际,在交际中不断发现和强化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图式,将为跨文化交际打开沟通和理解的大门。
2.文化图式的差异性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交际场景会有不同的认知和体验,从而产生文化图式的差异性。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决定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图式差异性的深层原因是不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例如,在接待顾客时,中国的营业员说:“你买什么?”或“您要点什么?”,而美国的营业员则说:“Can I help you?”显然,中国的营业员是从买卖关系出发接待顾客,而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帮助的对象。
文化图式的差异,形式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交际双方对同一交际场景各有不同的对应图式。比如赞赏人和接受赞赏,中国人和英美人的表达方式不同。如果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打扮漂亮的中国女士说:“You look so beautiful.(你真漂亮。)”这位女士谦虚作答:“Where, where.(哪里,哪里。)”显然,中国女士调用的是汉文化里接受赞扬的图式,让这位美国人尴尬不已。对这样的赞扬,英美人的作答方式是“Thank you.”二是一方因缺失另一方的社会文化场景经验而导致的相应图式缺省。比如,两个人交谈,英国人说:“Its May 13.”中国人则茫然以对。这里,中国人显然不明白英国人的暗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由于有关13是不吉利数字的图式缺省,而未能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导致交际不成功。
3.文化图式的冲突性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
文化图式的差异发展到极端就是冲突。文化图式冲突性指的是交际双方的相关文化图式各不相同,彼此对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将世界概念化的过程中,把反映一定个性意识、文化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构建成相应的认知图式并固化在语言里。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接受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不同的文化图式相对应。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虽然人脑中也有交际中涉及的文化图式,但由于我们已有的图式与交际对方的图式代表了具有本质差异的不同文化内涵,而我们又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图式来理解对方的文化,所以,形成图式冲突。文化图式的冲突,往往引起误解和语言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最典型的如隐私观念冲突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败。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往往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但西方人持有独立的自我观,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总是强调个体立场和个人面子,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的文化图式冲突常常导致中西双方交际者发生冲突。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认为这是对人的关心和友善,但西方人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四、图式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跨文化交际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包括口头的、行为的、书面的、电子的)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寻求理解的过程。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认知世界、表达情感,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与其相应的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对语言的运用,就必须伴随着跨文化意识及其转换,才能领悟其真正内涵。从认知心理上分析,这个过程就是交际双方文化图式的不断构建、完善、调整与转换的过程。
1.树立明确的跨文化交际心理意识
跨文化交流者要真正读懂对方发出的语言信息,必须了解和熟悉这门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尊重和适应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要求交流者在已有母语认知图式强势意识的同时,树立明确的跨文化交流的心理意识。在交际中随时意识到对方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文化图式,这对于顺利、高效地进行交际将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交际心理意识包括主动性交际和适应性交际两个方面。在主动性交际方面,主要是语言及行为的公认意识。人们一旦进入跨文化交际场景,就要主动以交际双方公认,或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语言和行为标准约束自己交际信息输出。这对于交际成败至关重要。如握手是公认的表达友好信息的交际方式,可以放心使用。
在适应性交际方面,首先是语言及行为的禁忌意识。在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对某些话题和某些语言词汇表现出回避的行为,这就是交际语言中的禁忌现象。交际者尤其要注意回避交际对方所忌讳的话题和词句。
2.不断构建和完善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图式
跨文化交际既需要母语文化图式,也需要交际目的语文化图式及有关语言文化信息转化理解的认知图式。交际者要在强化母语文化功底的基础上,以目的语文化图式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构建和完善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图式。
一是拓展和完善交际个体的认知视角。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避免因母语文化的强势而在交际中持有思维定势和认知偏见。交际者要以多元文化视角对待交际场景,分析和理解所接收到的交际信息,设计和估价自己的交际语言和行为。随时提醒自己由于母语文化图式与目的语文化图式的差异,自己的某些观点不一定为对方所接受。
二是不断丰富文化知识,完善文化认知的层次。贫乏的文化知识信息不能构建有效的认知图式,跨文化交际者应具有大量的交际背景知识,对目的语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交际者还应该注重文化知识及其相应认知图式的层次性。丰富的第一手初级知识可以积累升华为高层次知识,而高层次的知识又必然影响和制约较低层次的知识。而在认知心理上,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不断激活不同层次的认知图式,则是跨文化交际得以启动和延续的基本认知机制。在缺乏某些知识背景时,交际者可以借助不同层次间的知识进行合理推测,填补认知图式中的缺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三是注重文化认知的目的性和实践性。跨文化交际者不能盲目、无序地堆积文化背景知识,而应将知识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有目的地按不同交际场景构建不同文化知识范畴的认知图式,如电话约会场景的图式等。交际者应积极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所有的知识积累和图式构建都服务于交际实践,也只有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完善。
3.在跨文化交际中调整和转换文化图式
跨文化交际一般以语言作为主要手段,形式上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化图式及相关的一系列图式之间的转换活动。所以,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就是图式的调整和转换。由于不同社会文化差异性,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对同样的客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对方文化中的某个特定意象,必然与接受者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发生冲突。这时,图式发挥选择和整合功能,在本文化图式中选择出类似的意象,将两种文化中类似意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即用内部信息处理外部信息,通过同化、顺化和平衡,实现图式的调整和转换。其结果有三:一是创造新的图式以容纳新遇到的客体;二是修改原来的图式以适应新的图式;三是排斥异文化。一般地说,前两种结果直接指向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但在尊重对方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为维护母语文化的完整性与独立性,适当的排斥是有尊严的成功交际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