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2009-07-04 05:03谭正坤
教师·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蔡桓公文脉教师

谭正坤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训练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思想内容,品位诗歌语言的凝炼美和音乐美。这种训练不总是刻板地进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启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自觉性。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师讲诗应采取点拨方式

一首短诗,可讲的不过一、两处,面面俱到地讲,反而会淹没重点,使学生感觉不知所云。把可讲之处讲清楚了,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读诗的兴趣才浓,根据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情况,点拨式的讲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语、句。例如《泊秦淮》可以着重讲“犹”字,“犹”字意味极其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世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又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以着重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因为这首诗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黄鹤楼》前四句,从传说入笔:生发联想,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这四句与后四句虚实相映,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这样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联系起来,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也可讲诗的句法特点。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流水对”,跟一般的对仗不一样,出句和对句须合解,“意”就是同是宦游人的离愁别绪。

二、背诵指导要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等手段来激趣,促使学生乐背、爱背,并且记得牢、记得久

完全使用枯燥的机械识记来背诵,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件苦差事。如果教师在背诵指导中能通过音乐渲染、图画再现等手段来强化学生感知,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那么,留在学生脑中的语言形象将是深刻而长久的。如教《相见欢》,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背诵时,教师用录音机放出哀婉沉郁的乐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再指导朗读背诵,效果更为显著。

三、背诵指导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

背诵指导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科学、合理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的背诵指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口诵其音、心会其意、脑现其形”的过程,是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的过程。这样的指导,不仅实际效率高,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无裨益。如《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引导学生在背诵时联想郁郁葱葱的树林、茂盛的小草。这样,教师就较好地把思维训练落实到了背诵的指导中。

四、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1)抓“文脉法”。“文脉”即全文和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抓“文脉”法,即抓住提挈全文和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为记忆的“点”,由点连线、由线辅面地展开记诵,如《陋室铭》的前文句以类比的方式点题,中间八句是写陋室的环境和生活情况,结尾四句用类比作结,可以用“陋室不陋”提挈全文。记诵《陋室铭》便可依据这一文脉。

(2)抄读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胜读十遍”,抄读法能使学生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宋代苏轼,读《汉书》就抄过三遍;清初一位文学家,每读一书要抄七遍,他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读诗词或短文应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后抄,边读边抄,抄完再读。

(3)耳听背诵法。就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倾耳静听,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印象很深,比单纯反复诵读效果会更好些。

五、背诵的方式

(1)教师或个别学生示范诵读,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体会,目的是使全班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集体诵读,可以是全班学生一起读,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诵读,目的是熟悉诗的语言,了解内容大意。

(3)诵读竞赛。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课文有“四见”蔡桓公,可每组抽签一人背诵,每人背“一见”。先找出“四见”的句子起讫,再抽签,签上做好“四见”,每签“一见”,由组长上台抽签,对于优胜者适当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背诵的愿望,培养强记的能力。

总之,在文言诗词的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

猜你喜欢
蔡桓公文脉教师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最美教师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圆我教师梦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