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烈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测量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矛盾,体验统一
1.体验统一单位
课件展示:大象裁缝要为课桌做台布,它正在为量桌子的长犯愁呢?身边没有尺,怎么量呢?你们能帮帮它吗?
学生借助铅笔、文具盒、数学书等来量桌子的长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是怎样量的?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设疑:奇怪了,同样长的课桌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一样,它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这样没办法交流,需要统一测量工具。
2.体验统一长度单位
再次测量:我们统一测量工具,都用铅笔测量好吗?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
设疑:统一工具后,怎么测量结果还是不一样呢?怎样才能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
学生发现已用的铅笔有长有短,需要使每个测量工具的长度都要一样。
小结:为了使物体的长度有一个统一的结果,我们需要一些统一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观念的起始课,所以在体验中建立观念就显得比较必要。本环节就在努力体现这样的理念。学生先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引导学生在不同数据对比反思中悟出:统一工具的必要性。接着巧妙地选用不同长短的铅笔测量,再次引起学生的反思:体会到测量的本质要素在于测量工具的长度的统一。这使“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深深植入学生的心里】
二、探索实践,认识厘米
1.认识尺
认一认:请小朋友拿出学具袋中的尺,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些什么?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体验1厘米
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呢?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看一看。
想一想: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到尺上去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举起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
把手放下,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的长度。睁开眼睛,现在你能不用尺,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吗?(生用手表示)
摸一摸: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了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厘米长的物体。(生动手摸)
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两人一起找找看。
学生交流:田字格的一条边大约是1厘米、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纽扣的宽大约是1厘米、图钉的长是1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一个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和感悟的过程。在体验1厘米中,通过“看一看”——感受新知,初步建立表象;“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尝试实践,应用数学模型;“找一找”——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等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学生对1厘米的感知与体验,并逐步构建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体验几厘米
指一指: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请学生到屏幕上指一指)
辩一辩:从刻度3到刻度5的长度是2厘米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说一说: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想一想:他们说的尺上的位置都不相同,为什么都是5厘米长呢?(只要是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找一找:下面同桌互相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4厘米长?还能找到几厘米长?(生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这环节中,学生难把握的是从哪儿到哪儿是几厘米?这就需要抓住“1厘米”的长度单位来进行引导,先引导学生在屏幕上指一指,让学生感悟到2厘米就是2大格。针对难点,又引导学生辩一辩,在交流反思中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促进学生(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对更多几厘米的体验,不断深化认识,并提升学生的思维】
4.量一量
估一估:材料袋里有一张蓝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生估计)
试一试: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量一量,再集体交流。
辩一辩:课件出示4种不同的量法,生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①尺放斜了。②没对准零刻度,对着尺的最左边。③从零刻度开始正确测量。④左边一端对着“3”刻度线来测量。
量一量: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怎样量比较方便呢?
学生体会到一般从0刻度开始量比较方便,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量是学生从认识厘米到具体操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环节先让学生估一估,再尝试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问题,又在亲身的争辩中,明晰问题,理解、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值得一提的是第4种测量方法,这不仅拓展了学生测量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画一画
老师想请小朋友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操作,画完自己检查量一量。
再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同桌交换检查。
三、实践运用,内化知识
1.大约几厘米
组织学生测量一条红纸条和一条黄纸条。量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问题?(纸条的边不是整厘米)
实物投影呈现: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红色纸条的边比8厘米长一点点,黄色纸条的边比8厘米短一点点。
小结:这两条纸条的长都和9厘米非常接近,所以都可以说成是大约9厘米。
2.测量课桌
引导学生用尺测量课桌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
小结:现在我们得到了统一的长度大约60厘米,告诉你这个长度你能想象出它实际的长吗?
3. 量一量,填一填
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动手测量,汇报交流。
小结:这是我们身上的两把尺,记住他们的长度。当我们身边没有直尺时,就可以用这两把尺来估计一些物品的长度了。
4.估一估,量一量
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根据身上的尺估一估,再量一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大约几厘米的认识不仅巩固和提升了新知,而且为实际物体的测量打下了基础。课桌、手掌、数学书本、文具盒的估计、测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而且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价值】(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