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应关注的若干文化问题

2009-07-02 08:35冯佑明
海峡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汉语交际世界

冯佑明

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作为中国国际战略中的一部分,是传播中国语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工程[1],同时也是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提高中国软实力和实现和平发展,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举措。

汉语国际推广不单纯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汉语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必然要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就应该处理好若干问题,应该考虑选择哪些文化内容,选择什么样的介绍方式,等等。

1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回顾及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提出

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对外汉语教学的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原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后汉书•儒林列传》:“匈奴亦遣子入学。”,兴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是指来华学习。再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即高句丽第十七代小兽林五二年);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将汉语教学带回德、法、意等欧洲国家,那里的汉语教学往往跟汉学研究融为一体。

但是,不管何时何地教、学汉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和一种专门的学问。如果把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作为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的标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时期。而前者又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创立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初;2.巩固阶段:60年代初—60年代中;3.恢复阶段:70年代初—70年代后期;4.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1978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中国热”带来了“汉语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与中国人民交往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以“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汉语大会。会后不久,国家制定了把对外汉语教学转向汉语国际推广的新的发展战略。从国际上看,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语言的国际推广,都把语言输出作为国家战略,借以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地位,传播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使本国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参与构建世界文化大格局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和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也加大投入,调动海内外积极力量,努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据统计:从2004年至今,国家汉办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已在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0所孔子学院,年内将增至200所[2]。2003年,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2006年增长3倍;2004年,中国派出69个对外汉语教师,2006年应需求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2005年,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2006年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3000万人。

汉语国际推广新战略的提出,对于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加强汉语的国际推广,可以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全球不断升温的“汉语热”的需求,满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方方面面的国际事务,加强汉语的国际推广,也有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此外,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璀璨多姿,因而也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以来主要是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那么,从现阶段开始,这种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世界的需求,起码将不能再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方式来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提倡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为各国培养汉语教学的师资,组织各种师资“走出去”,在世界各地筹建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提供各种帮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方式。

2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中国文化的问题。正因为汉语语言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近20多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同样,汉语国际推广也不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许多人要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很大程度上也是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这些学习者,无论他是在自己国家学习,还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其基本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使是对那些把汉语纯粹当作工具看待的学习者而言,要掌握好汉语这门工具,也不能完全对文化的问题不管不顾。

从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这种实际的需求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心工作是以汉语为载体和媒介,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介给全世界。如果说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把留学生“请进来”,且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纯粹的语言教学来处理的话,那么,现在的汉语国际推广则是我们主动“走出去”,让世界更方便而真切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的社会与生活,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中国的文学与艺术,等等。这就不仅仅是纯语言的问题、工具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断加深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才能促使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3 汉语国际推广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文化问题既然是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应该如何处理有关文化的问题呢?例如,中华文化中哪些内容是必须向世界介绍的?应该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及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3.1 对文化的认识与定位

自1983年张占一先生提出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划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3]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一直围绕着语言系统中的“交际文化”,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揭示和导入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而展开,研究范围大都在词、句、段等语言系统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中。在教材编写上,重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重视目的语文化的介绍,但由于普遍采取了分技能教学模式,其目的和任务主要集中在语言点的讲练上,教材内容本身的文化含量并不高。多数教师认为教材的内容不是主要的,教材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句式才是教学的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被界定为“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4]1996年,林国立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理论上作了定位、定性与定量。他先从两个方面给“文化因素”定位:1.强调“文化因素和语言的下位关系、文化因素和文化的下位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因素是语言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语言教学中语言知识的一部分。”2.强调“文化因素和语音、语法、词汇一样,是语言中的一个因素”[5],认为“文化因素”与语音、语法、词汇不同在于它没有独立的外在形式,因而,在语言交际中,它依附于语言的其他子系统中,是“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的”[6]

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仅仅限定于“交际文化”上,可以称之为“交际文化”论,它使得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和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容易引起交际障碍的词语和语用文化上,而教学中大量存在的跨文化问题——如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实际遇到的语言文化问题、第二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障碍、以及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一些误解、成见和偏见对汉语学习和社会适应的影响等更为直接的文化问题也就被忽略了。结果这种狭窄的文化观和文化研究与汉语教学实际严重脱节,特别是在中美联合办学中,当涉及中美文化观念冲突和文化主权、立场之争时,当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7]和所用教材对中国传统和现当代社会历史文化持全盘否定和批判态度时,我们的“文化”完全失语,我们的文化研究几近无用,我们的汉语教师虽个个义愤填膺,却因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理论而难以应对。何况文化词语在教学中也难以展开,因为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大多属语义范畴,脱离开课文单纯从词语的角度谈文化观念,对将要在45分钟处理四、五十个左右的生词的教学量来说是很不现实的。因此说,这种文化研究虽也强调文化对比,虽也注重揭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但却往往是隐藏在词语背后难见天日。

众所周知,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思想和观念的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离开了语言的思想和离开了思想的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语言文化贯通式教学正是借助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课堂语言操练、教师提问、师生交际互动和文化互动,将功能—结构—文化统一于有意义的话语中,使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和操练句子当中便掌握了文章的思想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教学的主导作用,任由缺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学生随意解说目的语文化,老师仍要担当传道解惑的责任,尽最大可能去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误读。教师应对中外文化差异和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文化提问、文化讨论、文化协商和沟通等方式、自觉融入目的语文化。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还要起到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作用。外国学生通过汉语文化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拓宽文化视野,还能增长学识、发展思维心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跟人类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并无太大不同,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就诸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制度等一切有差异的问题展开文化讨论或辩论,甚至要在文化冲突中寻求协商、和解之策。我们用到的文化不只是隐含在词语中的交际文化因素,而常常是那些可以对社会现象和行为本质作出解答的观念文化。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外深层观念文化的异同规律,一切表层和中层文化现象,以及体现这些文化的词语才可融会贯通,各种文化形态、现象才能得以解答,文化大纲的制订也会纲举目张。

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必须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掌握中外观念文化的异同规律,并加强中华文化知识修养,逐步培养起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应对和处理海外汉语教学中复杂多样的文化问题。

3.2 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一个民族、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具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文化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同时,无论是靠对传统的继承,还是靠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或二者兼而有之。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会在不断的选择与取舍中发展、创新。历史文化是现时文化的渊源,现时文化是历史文化在今天的投影。中国的古代文化辉煌灿烂,固然应该介绍给世界;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当代的中国,在今天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汉语推广工作中,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两个原则:第一,介绍传统文化,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这一般都是一些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比如礼仪习俗、审美观念、名胜古迹、传统节日等等。了解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让现代人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现代、解读现代。这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第二,以现当代为主。历史的辉煌永远属于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是所有民族、国家最现实的基点。世界关注中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当然有其最现实的考虑。中国的现代社会是什么样,现代的中国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这也许是世界最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内容。

3.3 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中的“优性文化”与“劣性文化”

学者陈佛松[8]把文化按其性质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又分为“优性文化”与“劣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即“中性文化”。不可否认,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毫无疑问,庞杂的内容也并非全部是“优性文化”,全是精华,也有属于“劣性文化”的糟粕。如果说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中国的话,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千面中国”,我们该怎样向世界介绍?对于那些精华,我们固然要向世界介绍;而对于那些糟粕,也应该按照语言教学的需要,从适当的角度加以批判性介绍;对于更大量的中性文化,也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更容易地获得异文化族群的理解。

所以,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有关文化内容的介绍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在文化内容的选取上,要以积极的内容为主,对于那些消极的内容,则应加以批判性的说明;二是对一些文化内容的介绍必须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以免造成误解。在中国近二三十年的文化输出中,电影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很多外国人都是通过电影才对中国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然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反映的未必都是客观的真实,它所选取的角度,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说,也未必都是恰当的。因此,有些电影很容易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例如,很多外国的年轻人看了有关中国武打电影后,有一个基本印象就是,中国武术就是打人的,暴力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这完全是对中国武术的误解。我们对武术的介绍,则应当选取它强身健体的实际作用和武术本身所体现的扶危济困、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两个角度,这样才能避免文化误导。

3.4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文化产品”的关系

前些年美国颁布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th Century,Allen Press Inc.,1999),特别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该标准的中心目标用5个C来表述:“Communication(沟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Communities(社区),即在语言交际、文化认知、外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言文化方面的比较以及到社区等校内外环境运用语言等5个方面来制定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该标准“提出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文化:“文化观念”(perspectives,包括概念、态度、价值观、观念等)、“文化习俗”(practices,包括社会交往方式)与“文化产物”(products,包括书籍、食品、工具、法律、音乐、游戏等)。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习俗和产物都与观念相关,并都体现出社会文化的观念形态”[9]。美国外语教育标准主张从文化习俗、文化产品入手去理解文化观念,试图从文化的一些比较感性的内容方面着手,达到对深层文化观念的理性认识。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将抽象的文化观念与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相割裂的缺点,又可以比较顺利地达到对语言与文化深入理解的目的。类似的处理“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文化产品”关系的做法对于汉语国际推广中介绍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作为一种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它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却是比较容易感知的:穿着打扮讲色彩搭配的调和,菜的制作讲五味调和。再如建筑的命名,故宫的保和殿寓意一己身心的和谐,是为最基本、初步之和。中和殿寓意人际和谐,扩而大之,人际和谐就是社会和谐,是为“中和”。太和殿,寓意天人和谐,这是两界之和,是上上之和,所以叫“太和”——太和者,大和也;对于“和”的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对类似“文化产品”的解析来达成。

4 小结

总之,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由于种种原因,文化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多年来一直着力解决而又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一直说要重视文化问题,但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还是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上,我们对文化问题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10]要想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我们首先正确地对文化进行认识与定位,思考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优性文化”与“劣性文化”的关系,“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文化产品”的关系。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本文只是对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所应关注的与文化有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如果本文能对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有所贡献,那将是笔者最大的欣慰。

参考文献:

[1] 许琳. 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 (2):

[2] 许琳. 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J]. 语言文字应用, 2006, (增刊) .

[3] 张占一. 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M]. 黎天睦. 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7.

[4] 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M]. 周思源.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

[5] 林国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M]. 周思源.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

[6] 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7] 黎天睦.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印象记[J]. 世界汉语教学, 1987, (1):

[8]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第二版)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9] 罗青松. 美国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1):

[10] 陈绂.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J] . 语言文字应用, 2006 , (增刊) .

猜你喜欢
汉语交际世界
学汉语
两块磁的交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汉语与拼音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