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团体方法在促进大学生亲子互动中的应用

2009-07-02 08:35黄晨颖
海峡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黄晨颖

[摘要] 亲子关系问题在家庭问题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家进入高校,大学生亲子互动尤其是远距互动与关系问题日益凸现。该文以两名社会工作学生的实习进程为例,介绍团体工作方法在协助大学生就亲子关系建立支持网络,实现应对亲子问题的沟通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方面的积极尝试,并总结出小组实习员对大学生亲子问题和社会工作实习的理解与评估。

[关键词] 小组社会工作 大学生 家庭亲子关系

在社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社会工作方法。其中,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是以小规模、面对面的形式,通过促进和引导团体互动的方式来达到团体目的的一种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基于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对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的较高要求,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实验室专业实习组通过督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内专业实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和实践能力。本亲子支持性团体活动从校区研习评估、定主题、撰写策划到小组实际活动和后期总结评估等等一系列活动,便是在其中两名学生的学期实习阶段内完成的。本实习小组服务对象定位于分校区低年级学生,旨在通过社会工作团体方法实习训练,促进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为其更好地适应和处理在外求学期间与父母的互动情况和问题,同时也能提高本专业实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 亲子关系小组的基本概念阐释

1.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正如社会化周期理论所揭示的,亲子关系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关系具有轮回的特点。在子女成年之前,亲子关系的特点表现为父母对幼小子女的抚养、管教以及培育,等到子女长大成人,而父母已经年老,子女则要“反哺”自己的父母。

1.2 亲子问题概述

亲子关系问题是指父母和子女在相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某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处得很好,但是到了另外的阶段却无法适应。例如,有的父母能够很好地照顾儿童时期的子女,子女也能表现出对父母的理解和依恋,但子女进入青春期后,亲子间却因为子女顶撞疏离父母,父母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而到了青春后期和成年初期,子女对父母产生了正反两面矛盾的情感,既容易产生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又存在着对父母的感激和温情。

2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具体实践

2.1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的产生背景

本亲子主题小组活动的产生主要基于分校区需求评估基本结论、网络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专业督导老师的研究经验以及调查。

2.1.1校区研习整体评估结论

在团体主题确定前的校区总体需求研习评估中我们发现:

(1)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本部存在一定距离而又相对封闭的分校区内学习,大部分学生比较缺少与绝大多数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的交流机会,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降低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由于大学生普遍较难避免的因校园与家乡的空间地理距离产生的不适和寂寞感,学生对师生间、学生间交流辅导以及缓解离乡愁绪、增强亲子互动存在需求。

(2)新生们远离了父母的耳提面命和诤诤教导,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再像以前一样在身边指导和提供建议,自己经验不足,由于与父母沟通上的问题存在,却又不愿意也不知道该如何向父母寻求帮助和建议。

(3)很多同学尤其是新生想念家乡和父母,但是被他们错误理解的自主感、成人感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和思念。

2.1.2网络媒体相关新闻报道——大学生亲子互动现状

为了确定类似亲子问题在大学生中是否具有相对普遍性意义,实习员经过搜索相关报道,了解到大学生和父母之间存在“远距互动”上的种种问题表现,其中大部分学生整体表现为与父母的沟通问题。以下为部分典型案例及相关数据:

某项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难”。据报道,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市内主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而因和父母交流过少,一些同学承认他们走过弯路。长春理工大学的李同学说道“上了大学,和父母离得远了,感觉很孤单,情绪低落的那阵儿,打游戏,聊天,看电影,玩得天昏地暗。如果多和父母说说知心话,可能不会这样。”

2.1.3校区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访谈

针对本校区实际,通过该中心老师反馈表明,前往主动求助或接受服务的同学中思乡思亲、亲子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等情况占了相当比重。其中,某些同学甚至因此已承受多年困扰。而进入大学后,部分同学由于离开父母、家庭,获得很大程度上避免与父母当面冲突的客观缓和环境而希望在此阶段获得心灵抚慰和沟通指导,部分同学则由于思亲而产生了更强的与父母加强联系的愿望。因此,实习员希望借助此团体形式提供某种程度上的支持性帮助。而假如遇到比较复杂、严重的个案,我们也可能酌情介绍其考虑接受中心的心理咨询辅导或个案工作辅导,以帮助其获得更多专业支持。

2.1.4督导老师指导意见

督导老师同意关于分校区学生存在亲子问题的评估结论,并将先前她本人做过的关于校区学生需求调查结果向实习员做了简要介绍,其中包括比较明显的亲子需求问题。

在上述基础上,实习员将团体主要目标定为重点通过在组员之间形成支持力量的形式,促进亲子问题感受交流,协助组员获得团体成长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鼓励组员形成更好的亲子互动。

2.2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的理论相当一部分是借助于其他学科的,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门比较强调实践性的学科,本次小组活动基础便是建立在部分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并依托社会工作实验室专业内已有实习经验的基础之上。

2.2.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在该理论看来,对于整个家庭发展而言,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若重点的发展任务不能得到很好执行,或家庭不能因应阶段之间的转折而作出相应调整,不仅容易遭遇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家庭矛盾,且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小组希望让组员认识到建立与父母的良好家庭亲子问题之于其家庭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2.2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以及预期、计划和自我调整在心理和行为发展上的意义,并认为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影响因素的是环境。小组希望通过不同于组员平时环境的情景,强化或促进重建组员关于亲子问题的认识和感受,建立起组员相对紧密的相互支持。

2.2.3大学生亲子沟通与自我同一性建立

亲子沟通中的开放性对获得和早闭状态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问题对延缓和扩散状态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与其他状态相比,扩散状态的大学生具有最高的问题性和最低的开放性,同一性早闭状态与获得状态都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这一结果也说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自由和开放地交流信息、观点将有利于大学生确定自己对于目标、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精力和毅力上的投入,从而更多地处于获得和早闭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生与父母之间采取消极的互动方式,有选择、限制性地分享各自的经历,这样的沟通使大学生面对各种选择时,很难确定自己应采取的意识形态、目标、价值观和社会角色,亲子沟通问题是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小组希望通过具体活动,促进组员认识到良性沟通的重要性,协助组员建立更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3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的方案策划

小组方案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专业实施行为,同时也是社工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小组成败的关键性工作。

小组开始宣传招募前,实习员通过参阅文献、访谈和需求评估,基本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特征,明确小组的具体目标,并制定了一份完整的小组工作策划案,主要由基本信息、需求评估、理论基础、小组目标、招募方法及甄选标准、小组单元计划活动、预计困难及应对措施、评估以及经费预算等几个部分构成。

3.1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的实际建构

在小组建构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小组的规模,通常理想的小组成员人数在七至八个人。实习员从自身专业能力、经验、责任感和成熟度等综合因素,加之小组特点,确定小组人数为4男4女,共8名学生。同时,结合分校区特点将招募和筛选定位于本校一、二年级学生,以保证团体内成员的同质性适中。

3.2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专业目标的设立

本小组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成员相互支持,分享交流家庭中的亲子经验和问题表现,形成支持性平台,并在平台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成员各自与父母的良性互动。小组专业目标确定为:

目标①:通过团体形式,促进内部成员间互相交流和支持,协助成员建立互助支持平台;

目标②:引导成员从自身角度正确认识与父母的沟通,发现与父母亲的沟通问题,学习一定的亲子沟通技巧;

目标③:降低成员因与父母远距互动产生的焦虑感,舒缓压力;

目标④:协助成员提高对父母的共情能力,鼓励成员更加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正确对待父母的意见和建议,让父母更好地成为成员发展的支持力。

3.3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的实际组成

由于实际招募中出现了女生报名人数远超过男生的情况,在征求督导意见之后,小组组员实际构成为5女3男共8名一年级新生。鉴于小组成员培养亲密感及维护家庭隐私的需要,本小组为封闭式小组,组员的进入与退出都有相对严格的限定。

3.4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活动设计

小组单元活动设计是小组方案的重要组成。为了适应小组进程的要求和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小组工作人员需要在策划案中作出完整的单元活动设计,并在小组实际进程中不断改进,以适应变化着的情况。同时,每一单元的活动计划需要设置具体的分目标,分目标也要求适应小组整体目标的要求。

3.5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单元活动及目标

本小组活动周期长5周,共6次单元活动,平均每周约一次。

3.5.1第一次活动:认识你,认识我

活动目标:小组正式开组,引导成员第一次接触;介绍团体和工作员情况,澄清团体期望;制定团体规范,鼓励培养团体基本凝聚力。

活动内容:制作姓名卡、自我介绍、分组集体小游戏 ——“波涛汹涌”、制定团体规范。

活动成效:除澄清期望之外基本达成目标,成员形成了基本认同感。

3.5.2第二次活动:感受亲子爱

活动目标:促进成员相互熟悉程度,增强团体凝聚力,为前次活动的澄清期望目标作必要补充。

活动内容:热身小游戏——“对对碰”、澄清团体期望“许愿树”、播放亲子主题视频、视频讨论和感受分享。

活动成效:主体视频促进组员情感上的触动和投入。成员彼此第一次打开心扉,对自身的亲子问题进行比较浅层的相互表露。促进团体凝聚力发展。

3.5.3第三次活动:玩偶之家——情景剧扮演

活动目标:鼓励成员更好地沟通与协调,提升成员之间的合作力和凝聚力,促进增强成员的团体归属感和支持感;通过分组扮演角色情景剧,协助成员在小组中回顾某些特定场景下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成员带来的影响,并尽量通过团体氛围促进组员正视这一影响。

活动内容:团队合作游戏——“坐地起身”、分组情景剧扮演、角色感受讨论

活动成效:游戏如预期一样,实现了组员之间的更紧密理解和合作。组员通过情景剧扮演活动,学习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亲子关系,感受到之前体会不深的对父母的同理心。

3.5.4第四次活动:表达我想说

活动目标: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归属感;深化组员对家庭中沟通交流的认识;组员一起讨论、交流普遍存在的一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况。

活动内容:信任培养游戏——“信任被摔”和“扣帽子”、亲子问题讨论即感受分享。

活动成效:大大提升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支持感,通过彼此深入交流,增进对父母亲的理解,相互学习生活中亲子问题的有利应对方式。

3.5.5第五次活动:温情康乃馨

活动目标:将组员之间彼此情感联结提升到家庭高度;推动亲子远距良性互动实现实质性开端。

活动内容:合作游戏——“盲人合作”、学唱思亲歌《一封家书》、书写集体祝福、学折千纸鹤。

利用集体外出活动进一步增进成员互动程度,增强团体凝聚力,形成更紧密的相互支持;利用本周活动当天为母亲的特殊时段,通过写亲情信方式向父母表达情感。鼓励组员在彼此的亲情信中相互留言,将祝福随信传递给其他组员的父母亲。

活动成效:组员切身意识到强化亲子联系的重要性,为促进亲子远距良性互动的形成作出明显推动。组员在团体结束后向工作员反馈表示,家人收到亲情信之后很感动,其中一名母亲恰好在生日前收到儿子寄去的信件,母子之间相互支持实现了更大强化。

3.5.6第六次活动:回首来时路

活动目标:引导成员反馈在团体中的收获与心得,鼓励成员在今后的生活中尝试继续相互支持,建立更积极的支持网络;处理离别情绪;评估团体成效。

活动内容:团体经验分享、个人成长感悟、临别留言祝福、分享亲情蛋糕。

活动成效:实现了团体结束期的充分总结和离别情绪的处理,以问卷等形式评估团体成效。

4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活动评估

本次小组活动,在组员家庭情感与亲子关系方面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组员小强和小黄为例:

小强是全体组员中自评亲子“问题”表现最为明显的,也是需求最为强烈的组员。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情况——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他对母亲的态度由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愧疚感,变化较大且压力感很强。刚进入团体时他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倾诉欲望和求助情绪。不过,经过实习员和组员的关心和支持,他逐渐降低了因愧疚而产生的压力感,学会了更好地表达情感的方式,增强了对母亲的理解和关爱。而小强母亲也在小组策划的远距互动环节中体会到孩子对其深切情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新变化。

小黄的情况则刚好与小强形成较大反差。小黄主要是通过同学介绍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参加小组。他对于团体并没有很直接的明显的期望。由于他自己感觉自己和父母相处很好,在亲子关系上并没有面临什么压力,因此他在团体的亲子这一主题下也并没有很强烈的需求。不过,随着他在团体内的表现越来越积极,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于这个团体和主题的认同和感触正在不断增强。他在最后分享团体感受时表示,他之前对于亲子关系并没有什么特殊感觉,但是经历了团体之后,发现还有很多细节上可以为父母多做一点,对父母多体谅一点。尤其是在他的母亲收到问候信件之后很感动,有效地推动了亲子之间更好的支持与互动。

5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的反思与建议

5.1 对于小组目标的深入反思

从总体上而言,本次小组基本实现了小组部分的大主体目标,但也不可否认,通过实习过程发现部分分目标的制定存在一定问题。

5.1.1 关于目标①

在澄清期望时,多数组员表示希望通过团体认识新朋友,建立新友谊。而在团体最后一次活动的分享团体感受环节,每一名组员都自发表达了他们在结识朋友,建立联系和支持方面的收获,肯定了团体这一方面的效果。而长期支持方面,由于工作员向组员发放了通讯录,组员之间也建立起了比较良好的关系,组员在小组结束后的若干天里还联系了实习员,希望能召集到成员聚会等。

5.1.2 关于目标②

事实上,本部分在团体实际实习中并没有过多进行直接强调,而更多通过间接方式——如建立组员间相互支持、增强对父母同理心、提高对父母的关怀理解等——侧面引导组员认识到含亲子沟通问题在内的系列问题,强化组员的自省意识。而从组员最后一次活动中表达的感受来分析,部分在这一方面曾经表现出需求和期望的组员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如认为自身与父亲沟通存在一定问题的组员梅子表示,通过这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尤其是让她印象最深的第三单元情景剧扮演,在促进她反思与父亲的沟通方面对她触动很深。

5.1.3 关于目标③

本部分目标的制定主要来自实习实践前的需求评估和经验推导,认为和父母远距互动可能会出现一些身心焦虑,如:与父母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陪伴在身边时那么密切,而父母对离家上大学的孩子的帮助和支持也不如以前在身边时直接高效,或者,可能出现孩子为了避免让远在家乡的父母担忧而隐瞒一些在学校遭遇的不快境遇,这也很可能增加孩子的忧虑感,等等。事实上,在实际团体体验中实习员发现,新生因为远距互动直接引发的焦虑感和压力并非没有,但直接由“距离远”引起的压力感受可以说并没有预想中明显。实习员发现即使“远距”会使得离家的学子感到对亲子互动上产生不利影响,但也并非直接、单一作用。在此思考上以组员小强为例。他表示,在离家求学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对于母亲的某些不当态度,因此也没有明显强烈的内疚感受;而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思乡思亲情绪作用,加上从亲戚处得知母亲为他做出的诸多牺牲,反倒让他深感愧疚不安。这时,“远距”成为一种难以直接、当面地表达对母亲关怀体谅的客观障碍,因而才会成为压力来源之一。甚至,“远距”这个看似客观乃至无奈的因素在某些学生身上可能成为促进亲子关系的契机之一。如组员中自我描述与父亲存在沟通“问题”的梅子,自从离开家来到大学后,由于地域远距以及自我空间的忽然增大,反倒让她自然地开始思念父母,并逐渐反思自身在亲子互动之中的表现。

5.1.4 关于目标④

该分目标在“提高对父母的共情能力,鼓励成员更加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方面确实通过小组某些活动达到或部分达到。如组员纷纷对于随信寄出其他组员给某个组员的父母书写祝福的这一形式表示肯定。再如在分享团体经验感受时,若干组员,尤其是之前自我感觉与父母亲互动良好,“没有问题”的成员都比较一致地感叹,发现还有很多很多可以为父母做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小细节。而之前表示与父母沟通互动“有问题”的组员,也表示在反思层面有收获。

在“正确对待父母的意见和建议”这个目标表述上,实习员并没有设计出对此产生直接影响的环节。这也暴露出实习员因为经验不足在制定目标时的问题,即表述比较空泛、含糊,没有明确目标的具体价值和实际可操作性等。

5.2 亲子关系促进小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上述制定、执行目标中出现的问题,本次小组活动还存在以下问题:

5.2.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

目前为止,小组社会工作大多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缺乏实践方面的反思。从实习员自身的实习过程来看,由于缺乏对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和认识,在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时候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搬情况。同时,由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在运用理论时面临比较严重的只知罗列不知联系的尴尬。

5.2.2 专业培训的方面

受年级和学习阶段所限,实习学生对小组社会工作一知半解,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实践先于理论的情况。

5.2.3 社工学生在校园中的地位、作用方面

社工学生及其专业实习在校园中遭遇一定尴尬。虽然校园中乃至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精神健康和人格培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生及部分老师仍然对此持相对忽视甚至轻视态度。而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被认可度相对不高,甚至很容易被误认为心理学专业,因此,不论从专业学习角度或者实习角度,社工学生在不同方面都面临一定尴尬。

5.3 总结及建议

5.3.1 小组及社工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亲子关系——远距亲子互动的促进中,小组工作模式可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而在亲子关系促进小组社会工作中,社工的专业引导和实际调控对于小组工作的成败具有关键影响。

5.3.2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有待提高

如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为我们增加一些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5.3.3 相关专业知识有待补充

在实际小组实习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以及实践技巧的缺憾。希望获得专业老师更多的深入指导和启发。此外发现有许多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状况乃至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高,希望能够获得相关领域的老师或专业人员给予宝贵的指导意见。

6 结语

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一门科学。必须付出真心真情, 配之以科学合理的方法,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希望,在社工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与未来,家庭、学校等等方面的专业社工人员能更好地在青少年家庭情感培养与亲子关系促进领域,乃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乐天, 徐玲.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M]. 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 赵芳. 团体社会工作[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3] 曹霞.“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本土禁毒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嘉定“亲子平行小组”的例子[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7, 16 (5) : 395 – 398.

[4]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1):

[5] 王思斌,团体工作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