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一
那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人们是否真的将新能源汽车当作了扬眉吐气或者乌龟超兔子的“点金石”?观其行,是肯定的答案;看其果,却让人揪心
谁也不会否认,新能源汽车一定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国外汽车厂商还是自主汽车品牌,都卯足了劲唱响新能源曲目,都将新能源看做了翻身的底牌。而在不久前落幕的上海车展上,各大厂商都争相在新能源上露脸,13款量产型混合动力车、9款概念型混合动力车,再加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数款电动车型,新能源的面孔不可谓不多。各家也是不遗余力地让新能源的概念充斥自我宣传的媒体版面,甚至不少人惊喜的发现:这是中国汽车业第一次与世界汽车巨头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老兄,醒醒吧,人可以做梦,但最好别把梦当做意淫的对象。概念的东西可以成为提振士气的强心剂,可以为媒体提供炒作的素材,但却不是实实在在的实力积累与提升。新能源绝不是中国汽车业的雄起良方,笔者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崇洋媚外,试想一个连炸弹都还没有琢磨明白的人让其制造导弹,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对此有多少惊喜。只能说,您的胆,够份量!
其实很早之前,当石化能源被人们认识到不可再生时,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的探索,在汽车业中,从石油到天然气,到乙醇汽油,再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太阳能动力。如今,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过距离“开进寻常百姓家”还比较远。如果不解决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问题,要想让其发展成气候,恐怕只能寄希望龙王的帮忙。
作为最早进行量产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进入市场已有多年,但销量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与人们对概念的火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太高,而在上海车展时丰田依然明确表示普锐斯的价位不会下调。价格偏高的背后,是研发成本的高投入和市场的孵化成本。无论是奇瑞还是吉利,抑或是合资厂商的中方,所宣传的自己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其实只是杯水车薪。据报道,丰田去年用于混合动力等环保车型的研发投入超过了50亿美元,而我们所有自主车商的研发投入也只有十几亿美元,当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在最前端的研发上就已有如此差距,还谈什么后发优势?
这并不是说我们自主厂商就收刀入库、放马南山,只做丁丁卯卯的事情,而是需要务实的态度和踏实地做事。蓝海并不是只有新技术、新发明、新产业才能开掘,相反,蓝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看自己如何把握和深挖。自古就知,每一口井只要深挖到位,都能打出水来,在我们还没有更好的勘探技术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用咱的力气和毅力把一口井深挖出旺盛的水源呢?这一点上,我们邻居印度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作为印度汽车业代表的塔塔公司,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创新,标价1500美元的微型汽车,一下子打破了这个大佬横行的江湖,“小奥拓照样能顶翻大奥迪”。当人们都在将能想到的新鲜功能添加到汽车上时,塔塔却将之能减则减,保证最基本的配置需要实现最低的价格。从年初宣布量产到4月底的预定情况看,塔塔集团已经接到了超过20万辆的客户订单,不要说在如今不景气的境况下,即便是在好的年景,单款车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也算难能可贵。
诚然,人们是要考虑“我们能到达哪里”,因为这解决的是方向问题;但我们更多应考虑的是“怎么到达那里”,因为这解决的是途径问题。没有路,那只能饿死在海市蜃楼的海滩上。有句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还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随时可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