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青
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挖掘学生潜能。学生存在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潜意识,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创新人才也便呼之即出。
怎样发现和挖掘学生潜能,使其得到最恰当地培养和最好的发展呢?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树立以开发、发展学生潜能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
按照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教师就是要正确在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顺利地毕业或升学。在这种观念下,学生被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试,富有想象,爱好模仿,热情活泼,毫无拘束,没有旧框框,一事当前,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在他们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创造资源。所以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座需要开采的矿藏,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二、语文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试探并力求及早发现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等信息反馈中发现并挖掘学生潜能。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的需要、兴趣、情感、愿望等内在心理素质转化的动机,称之为内在动机,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是学习成绩优秀等客观的外部条件所激发的动机则称之为外在动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这个转化的最基本的条件,便是学生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奸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形成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时时处处自觉地尽最大潜能去汲取语文知识,去进行各种语文训练(这种自觉语文训练是语文素质不可缺少的)。
四、运用“期待效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期待效应”,就是给学生多一些鼓励。教师必须克服应试教育中急功近利的意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各有特色又具差异的人,他们是未定型的、能动的、可塑的。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确信学生人人都是学习的天才,确信学生能获得成功。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个体的差异,尽可能“扬其长”。
五、教给学生自能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学生自能读书的方法,是对学生终身负责,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根本点。吕叔湘先生对此作了一个极生动的比喻:“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
我坚信,只要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语文教学一定会达到挖掘学生潜能这一目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石楼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