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让音乐伴随着孩子的活动。
如起床时,播放一些活泼、有力的乐曲;吃饭时,播放一些优美、舒缓的乐曲;临睡前,播放一些轻松、安静的乐曲。在游戏时,可以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做动作(律动),如打拍子、踏步、跳舞等,这可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和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能力。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可选择和谐的乐曲作伴奏,增强情感的渲染。
给孩子播放乐曲时,首先可选用一些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如儿童声乐、动画片中的音乐等,此外,可选用古典音乐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舒曼的《童年情景》等。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件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或进行一些舞蹈、唱歌方面的指导,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接受艺术熏陶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如果不顾及孩子本人的兴趣,强制他去学,则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王芳摘自“河北家庭教育网”)
别以独生子女为家庭的中心
如何引导独生子女心理成长?专家建议家长应该淡化“独生”概念,同时给孩子自理和自主的充分空间。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会有不同的影响,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儿童个性、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专家指出,一些陈旧的传统家庭观念会使孩子敏感、胆小、过于内向。有些家长把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处处照顾周全、宠爱有加,会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变得傲慢、自私,甚至性格扭曲。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导致子女的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专家建议家长淡化“独生”概念,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给孩子自理和自主的空间。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应符合其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避免孩子由此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
(张怡然摘自《新民晚报》)
幼儿园的好抵不过父母的爱
据英国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3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但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
比杜尔夫坚定地指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2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
许多父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应该相对固定,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梅子摘自“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