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兰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练习是学生的一项经常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本文从练习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则,就是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关键词语文练习原则整体素质智力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练习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练习是学生的一项经常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练习不能简单地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为满足,更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盲目地去做重复性练习,而应本着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原则去优化设计练习。
1 层次性原则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而已,对于一个孩子的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干。”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性,认真对待个体差异,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在平时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设计富有层次性的作业。从而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培养语文能力。例:教完《阿里山的云雾》一文后,一位教者设计如下作业:(1)摘抄文中所喜欢的词句并多读几遍;(2)用文中你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3)你最喜欢文中哪一段话的写法?从下列词语中任选几个试着仿写一段话:“烈日当空、翩翩起舞、依依不舍、波光粼粼、心旷神怡、万里无云”。如此设计作业,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原则,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2 创造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1 设计“求异性”练习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求异性”练习能启发学生跳出课文原有的框框,突破课文中现有的方法、结论和观点,探求不同见解,得出不同结论,获得新的结果。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可设计这样的练习:你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方法捞铁牛吗?这一问题的出现,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石头代替沙子,有的说用水更好,还有的学生提出再准备两只船,以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2 设计“扩展型”练习
所谓“扩展型”练习,是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显现的人物心理,文字“空白”处的意境,略定情节和潜在情节等,进行富有创造而又合理的想象。如《月光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练笔:“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呢?”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认为贝多芬今天遇上知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有的认为贝多芬弹奏已经入情入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等等。
2.3 设计“多维型”练习
“多维型”练习重在引导学生多思维、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答案。例如读了《鲁班学艺》这篇课文后,你可以问学生从大徒弟和二徒弟身上分别学到什么?学生可以从教材的原意对大徒弟的品格认同赞美,对二徒弟的行为不认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结合现代价值观对大徒弟“不懂赚钱、不会经营”表示不认可,而对二徒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勤劳致富”表示认可。
3 实践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平时语文教学设计练习时,应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例如学完《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一道实践性作业:利用双休日时间,考察镇上河流的水质,并作简单的分析阐述。他们通过询问附近的居民,进行河水取样,参观塑料化工厂,发现由于居民生活垃圾的污染和镇上一些化工厂没有经过污水处理设施,直接排污所造成的严重的水污染现象。通过实地考察,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练习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开发的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自主、愉快成长的空间,唯此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