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心理学解构

2009-06-30 09:14谭玉龙
金融博览 2009年4期
关键词:记忆人类人生

邓 晶 谭玉龙

“怀旧”的英文单词是nostalgia,最早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园”之意,后者表示一种痛苦的状态。顾名思义,就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怀旧”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后来,“怀旧”这个词逐渐远离医学范畴,慢慢融入了社会,其内涵也有了扩展和延伸,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做。某种人类疏离的基本状况来谈论。

在今天,“怀旧”已经成为了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和一种社会学现象,既带有浓烈的个人特征,也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

怀旧的社会成因

怀旧并没有特定的人群和年龄,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是一种稳定的个人心理倾向。只是最容易发生在中年和退休之后,并且在过渡阶段表现得尤为强烈。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逐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不断减弱,思维,记忆,理解等各种能力均有降低,但阅历丰富的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因此,当个体面临离职退休这样一些扳机性事件时,对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惧,对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惧,对退休之后完全未知的生活的焦虑,很容易触发怀旧情绪,以期能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也有些人在人生早期阶段就开始产生怀旧情绪。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发起了一项调查,题目是:你认为“80后”开始怀旧了吗?有89.7%的参与调查者为“80后”。结果显示,高达43%的人表示自己有时怀旧,37%的人经常怀旧,而从不怀旧的只有1.5%,71.5%的人表示怀旧不分年龄,年轻人怀旧无可厚非。

怀旧是寻找一种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机之下或社会动荡的时代,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亲切等正性情感,成为人内心的庇护所。因为对于未来,我们总有着各种各样无法预期的焦虑,只有对于过去,我们能自由而单纯地在脑海里为之加工,进行评价分析,解读重构,甚至进行功能性的利用。

怀旧可以唤起共同兴趣社团成员间的亲密感并获得群体性的认同。从社会学角度看,在人生经历重大转变的时刻,人们需要用怀旧来保持身份,而对过去的感知可以唤起过去的自我,清晰地认识、定义自己,因此怀旧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怀旧的心理起因

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孔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怀旧文学,主要体现在乡愁以及感叹时光飞逝的主题。于是,我们听到了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听到了曹操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听到了李白慨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听到了苏武慨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可以说,怀旧是人类传统社会的常见现象和人类文学的突出主题。

怀旧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从上文可以看出,比较多地表现为美化故乡,感叹夸大过往的人和事,呈现出想象胜于实际的特点。一般的怀旧总是甜蜜的温罄的,甚至都有点不自觉的幻想成分。或许这也是人们喜欢怀旧的一个原因,如果怀旧总是噩梦,相信就没人喜欢怀旧了。

从更深的心理学层面分析,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怀旧,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安全保护。

一般来看,怀旧更多的是情感记忆,而不是认知记忆,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所包含的情感结构比较复杂。但总体而言,怀旧情感多是正面的,是通过过滤掉不愉快的因素来保持或强化个人的自我认同。

作为一种记忆功能和心理安慰的手段,怀旧产生的满足感能使人生更加充实。但是对于不懂得善待怀旧情结的人来说,如果怀旧发展到令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则可能变成沉重的精神羁绊,就要加以重视了。

(摘自2009年第6期《环球》)

猜你喜欢
记忆人类人生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生中的某一天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