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是当今世界三大生态环境问题,它们之间互相作用,甚至存在着某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我国的荒漠化面积为2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荒漠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荒漠化的过程是碳源过程,荒漠化防治过程是碳汇过程,这一结论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研究院提出,后经过国内外学者从地表反射率以及陆气相互作用等角度研究论证,得到公认。荒漠化的防治,是通过预防、治理、利用的有机统一,既能增绿色、优产业、调结构、惠民众,又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一举多得。
一、遏制土壤侵蚀,保护和恢复荒漠植被,增加碳汇
近来,美国麻省理工研究院洪顿教授与海克勒教授通过科学建模估算出我国上个世纪因荒漠化造成的碳流失达35万吨,遏制荒漠化导致的碳流失已经刻不容缓。《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全球温室气体每年减排千分之五,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减排重点是工业排放量减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重点应放在非工业减排上——因为通过恢复植被,改良土壤固定每吨碳的投入仅为5-20美元,这个成本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福音。保存林地生物量、遏制土壤侵蚀就是减排,防治荒漠化、恢复植被就是增汇,而且物美价廉,对我国来说潜力也大。
二、转变生产方式,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减少碳流失
中科院院士张新时教授曾指出,中国草原的土壤是地球北边已知的最大碳库,我国草原生态系统2/3以上甚至4/5以上的碳都集中在土壤里。然而,随着一片片的草场被开垦利用,退化、沙化、盐碱化增加,草原生态屏障的作用大大削弱,碳储能力大大降低。专家测算,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可形成碳汇达0.03亿至0.07亿吨,约相当于增加了7%-16%的中国年均林地碳吸收量。制止不合理生产方式,实行禁止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的三禁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措施,这对于保证碳汇成果、应对气候变化作用非同一般。
三、开发荒漠区清洁能源,实现经济环境双赢,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清洁新能源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目标之一。据统计,我国荒漠区水平表面每年的太阳能总辐射量约为3300亿吨标煤,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我国荒漠区的风能理论储量约为27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约为2.7亿千瓦。荒漠地区土地广阔,适于生物质能源开发尤其是大规模藻类养殖与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
实践证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已经把沙漠治理和沙漠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在本世纪下半叶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地位,我们应立足于荒漠化治理与能源发展双赢,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实现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抓住机遇,通过实施国际项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同意将林业再造林碳汇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而后召开的第九次、第十次缔约方大会上正式通过林业CDM项目的相关规则,这为我们提供了通过国际合作谋求国内发展、以外促内的新机遇。
2004年,广西利用世界银行基金开展的造林项目首开全球先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林业CDM项目,它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从实际效果看,无论在碳交易收益分配还是交易价格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外援资金的争取难度越来越大,而荒漠化地区CDM造林则为“掏国际钱包、在国内栽树”开辟了新路,使引入大量国际资金与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互相补充成为可能,对促进我国整体生态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