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君
文章根据《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总结我国转杯纺纱的成就和问题、面临的形势和市场分析,探讨与提出我国转杯纺纱今后的发展战略。
According to ”Adjustment and Vitalization Plan for Textile Industry”,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 and problems of rotor spinning in China ,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rket,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otor spinning in future.
跨入21世纪后,我国转杯纺纱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2001 — 2007年期间平均年增转杯纺纱 10 万 ~ 20万头,现已达到 190 万头以上。我国转杯纺纱设备数量和转杯纱产量都已占据世界首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受此影响,我国转杯纺纱下行趋势加大。面对重重困难,通过深入学习贯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坚定了发展转杯纺纱的信心,更要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保持转杯纺纱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1转杯纺纱的发展
我国转杯纺纱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与壮大,已经形成了可以生产包括棉、毛、麻、丝、化纤等短纤维纺纱及其配套的相关产业门类的产品,生产转杯纺纱机及其配套件的企业遍及纺织机械、航空、军工、化工和电子等诸多行业,形成了国有、民营、集体、乡镇、个体、外资和股份制等不同所有制形势共存的局面,形成综合产业链共同发展的格局。
1.1我国转杯纺纱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成就
(1)我国转杯纺纱走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设备技术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转杯纺纱设备技术相结合的道路。设备规模从无到现在的 190 万头以上。其中国产设备占了 2/3 以上,使用转杯纺纱机的工厂遍及 29 个省市的 2 000 多家企业,成为我国纺纱工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我国转杯纺纱的发展始终贯彻着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各行业、学科、部门互相渗透、促进。
(3)我国转杯纺纱的发展紧紧围绕着产品开发,突出经济效益,为广大国营、民营、集体纺织企业认可。产品的开发促进转杯纺纱设备规模的扩大,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作用。
(4)我国转杯纺纱的发展与学术、技术及经验的交流、协作活动密切相关。技术交流是促进转杯纺纱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1.2我国转杯纺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1)我国始终没有一个真正产、学、研相结合,有创新能力的转杯纺纱研究开发中心。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在主机设备上,研究院所的转杯纺纱队伍已分化瓦解。主机厂急功近利于现有的产品,缺乏远景打算,创新研发力量十分不足、研发经费还不到销售总额的 1%,现有的机制、体制、规则还不能使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持续不断地研发新型的转杯纺纱机及其产品,也无法保证科研创新队伍的稳定与健康成长。
(2)转杯纺纱机在机电一体化方向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水平还很低。转杯纺纱机在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制造技术方面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可靠性。在纺纱原料开发、纱号品种、适纺范围系列化开发方向的研究不够,限制了转杯纺纱机的应用范围、经济效益的发挥,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不少的差距。
形成上述两方面问题有多方面因素。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不够,企业的运行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的领导有短期行为,研制开发新产品的经费很少,无力自主开发,崇尚仿造照抄。对转杯纺纱产品的质量管理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另外,原材料、协作件、配套件、电子元器件的制约也影响到转杯纺纱产品及其技术水平的提高。
2转杯纺纱面临的形势与市场分析
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转杯纺纱机及其纺织品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许多转杯纺纱机的制造企业从自由竞争、兼并转化为垄断,集中于两大集团:Oerlikon(欧瑞康)集团和Rieter(立达)集团。欧瑞康集团的代表机型为:Autocoro系列、BD系列,立达集团为R系列、BT系列。由于纺织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产品,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和知识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在垄断转杯纺纱机制造行业并逐步向高新技术发展的同时,转杯纺纱企业及其后加工纺织品,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是近几年转杯纺纱设备增加最多的国家,也是转杯纺纱机的主要销售市场。因此,欧瑞康集团和立达集团已经把适合发展中国家需求的BD和BT系列的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的主要生产基地也移到了中国。这使我国转杯纺纱机制造企业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早期的普通型转杯纺纱机已逐步退出市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全部被欧瑞康和立达集团垄断。我国转杯纺纱机的主体市场现在是半自动转杯纺纱机。虽然国产机型占据主导地位,但已受到在国内生产组装的BD320和R923(即BT923)的冲击。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将是一次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这将促使纺机企业进行全面改革、调整、淘汰、兼并。只有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才能经过一时的剧烈“阵痛”后得到生存和发展。
40 年来,我国转杯纺纱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相信,经过这 3 年的调整、振兴(调整结构、压缩落后装备、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后,转杯纺纱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1)今后我国纺织品的转杯纱用量将会继续增加。现在世界转杯纺纱头数约为 900 万头,占环锭细纱机设备锭数的 4.5% 左右,但因其速度快、效率高,又适纺中粗号纱,故转杯纱已占世界纱线总量的比例以长度计已达 25%,以重量计则达到了 40%。而我国转杯纺纱虽发展迅速,但总量仍在 190 万头,仅占我国环锭设备锭数的 2.5%,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宏观上,在我国纺纱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中为转杯纺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
(2)转杯纺纱首先以棉纺为主,现已逐步应用到毛、麻、丝和化纤行业。织物品种已从机织向针织、家用纺织品、产业用品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户对转杯纺纱的质量、品种、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棉型转杯纺纱中,中细号转杯纱在针织、机织领域中的应用将是市场的重要方向。
(3)我国转杯纺纱机今后的市场将朝着半自动、全自动化方向继续发展。特别是,2008年欧瑞康集团推出的、喂给罗拉和引纱罗拉采用单种小电机传动的Autocoro S 360新型转杯纺纱机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该机型在保证接头质量和纺纱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了投资和纺纱成本,提高了机器效益。
3转杯纺纱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为标志,积极发展新型、高速、适应中细号纱的转杯纺纱机和适纺不同原料、纱号、品种的系列化转杯纺纱机,使转杯纺纱从过去认为只能纺低级原料、低档产品的狭隘领域中走向大面积应用的纺织品市场中去,完成转杯纺纱产品结构的升级。
(1)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改革促发展、促提高、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2)坚定不移地为“客户”服务。根据纺织工业调整振兴的需要,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客户提供技术先进、品质优良、适合国情、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转杯纺纱机,努力代替进口。
(3)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需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营销、生产、设计和管理体制。“以生产引导消费,以消费促进生产”,提倡工艺出精品、精品出效益,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4)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我国转杯纺纱提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
(5)积极开发全自动转杯纺纱机,深化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的接头技术,努力使新型半自动转杯纺纱机和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在转杯纺纱产品结构调整中发挥主要作用。
4实施的战略任务
包括优化结构战略、产品升级战略、服务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基础管理战略。
4.1优化结构战略
我国转杯纺纱机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逐步进入工业生产,各种不同年代的转杯纺纱机型在纺纱企业中都可看到。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对转杯纱的质量、品种、效益逐步提高。在这次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中,要加速转杯纺纱机的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早期转杯纺纱机,更新新型的全自动和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使转杯纺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进一步站稳脚跟。
纺机企业要加强全自动、半自动机型的研究开发,提高接头质量及设备的稳定可靠性,以新型、先进的转杯纺纱机迎合市场的新需求。
从纺纱工业整体结构上要提高转杯纺纱在纺纱总量中的比例,使转杯纺纱设备占传统环锭纺纱设备的比例从现有的 2.5% 逐步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5% 左右。
4.2产品升级战略
产品升级包含两个方面:转杯纱产品的开发和升级、转杯纺纱机的设备升级。
为实现转杯纺纱机替代进口、扩大出口,要大力提高现有设备的稳定可靠性,积极开发转杯纺纱新产品、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努力提高转杯纺纱机的技术水平,实现产品升级。进一步提高关键零部件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
产品升级的重点:
(1)影响产品稳定可靠性的关键零部件(如转杯、分梳辊、轴承龙带、机电控制等)必须加大改进力度。稳定可靠率要达到 98% 以上,保证纺纱企业的设备在正常良好条件下运行。
(2)全自动和半自动接头装置的接头质量和效率要深入研究,保证后工序及最终纺织品对转杯纱接头质量的要求(即强力和粗细度)。目前这是国产转杯纺纱机的薄弱环节。
(3)在保证转杯纺纱接头质量的基础下,开发、推广电子清纱技术,使转杯纱的质量逐步达到“电清纱”标准(即无接头、无纱疵、无大粗节),配合电子清纱技术的应用,安装自动清洁小车。
(4)扩大原料、纱号、品种的应用开发,使转杯纺纱机机型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扩大转杯纺纱机的应用范围和社会经济效益。
4.3服务战略
为客户提供先进的、适用的转杯纺纱机实现产业升级是纺织机械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服务的核心。要为转杯纺纱的生产提供保证,不仅要为客户提供先进的装备,同时还要结合纺纱工艺的进步,不断研究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与研制开发系列化关键部件(转杯、分梳辊、假捻盘、阻捻器、输纤通道等)。
主机厂要与客户单位紧密结合,关注纺织产品的品种开发创新,关注转杯纱及其最终产品的质量的提高,深入用户单位,帮助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为纺织企业创收增效提供条件。
(1)发挥转杯纺纱适纺纤维长短差异大、粗细差异大的特点,合理与充分利用天然纤维,扩大原料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新型短化纤的混纺开发,并能为此提供相应的转杯纺纱工艺技术配备。
(2)围绕着纺纱技术的提高,研究清梳联、并条机和转杯纺纱机的纺纱生产一条线的最佳结合,使转杯纱的质量指标达到Uster统计值的国际先进水平。
(3)随着扩大我国针织用转杯纱的比例和数量,转杯纺纱机要能生产合格的低捻度、高均匀度、少粗细节、少杂质的转杯纱,特别是中细号转杯针织纱的工艺、技术、设备要综合研究。
(4)随着我国无梭织机比例和数量的增大,需要研究能满足无梭织机需要的转杯纱品种,为提高无梭布的质量作出贡献。
(5)除了关注转杯纺纱的成纱质量外,还要关注卷装纱筒的质量,要做到成形优良、退绕方便、纱重定量、头尾相联,为后工序生产提供保证。
4.4技术创新战略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建立以主机厂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是关键。以产品设计为突破口实现产品的技术创新。转杯纺纱机要实现“在制、在研、预研”的良性循环。管理创新和工艺创新为转杯纺纱机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创造条件。营销创新,要以快取胜,赢得转杯纺纱机市场的最大份额,完善“产品报价系统”和合同审查制度,建立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项目的支持,合理配置科研开发费、技改费。技术创新不仅反映在产品的产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生产制造周期等方面。它还体现在制造精度符合设计要求、零部件精度一致性高、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有较高的生产制造柔性,最终体现在转杯纺纱机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值、设备的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能为客户单位所接受等方面。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现代转杯纺纱机已集机、电、气、光、自动控制等各种科学门类于一体,因此需要调整人才结构,加速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现代设计方法、手段和制造技术,建立一支具有机械、电气(电子)、纺纱工艺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科技、设计、生产和营销队伍。
4.5基础管理战略
在纺织工业调整振兴期间,更要认识到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科学,只有加强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要建立健全和加强以市场为中心的营销管理,以工艺突破口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中心的劳动人事管理,以文明生产为中心的现场管理,以网络信息为中心的现代管理。
积极推行GB/T 19000 – ISO 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推进可靠性工程的实施,制定可靠性指标,实现可靠性增长。努力缩短与国外转杯纺纱机可靠性指标的差距,使我国转杯纺纱机的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增强转杯纺纱机载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