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的本质与我国改革的特质

2009-06-29 02:39霍益辉
消费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系统工程

[摘 要]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具有同等的作用,都是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驱动力;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变革以改善民生为指归;中国改革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和社会基础,特殊的内容和方向,特殊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社会变革 改善民生 系统工程

作者简介:霍益辉(1963.6-),男,汉族,湖南汨罗人,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岳阳市行政学院教育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问题、民生哲学。

改革开放作为“世界上最重要、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值得我们回顾总结和全面反思的,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改革的本质和我国改革的特质从哲学的维度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改革的本质

(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说改革就是革命,是因为改革和革命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消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变革与调适。如果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同腐朽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社会革命指的是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根本转变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而进行的统一的斗争过程。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就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论断高度赞扬了社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是社会变革在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特定情况下所发生的质的突变与飞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只是解决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并不是社会变革的终结。国家政权问题解决之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有许多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地方,需要我们通过一种非暴力的、量变的形式去加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的适应永远只是相对的适应,也需要通过一种非暴力的、量变的形式去加以调适。这就是社会变革的另一种形式,即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在一个新的、先进的社会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确立起来之后,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人民的愿望和需要,采用民主和法制的手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的社会变革过程。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来说,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具有同等的作用,都是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驱动力。社会革命的作用是颠覆性的、破坏性的;社会改革的作用则是修膳性和建设性的。从发挥作用的时间上讲,社会改革相对来说更是一种更加持久的驅动力。

(二)改革以改善民生为指归。

1.改革应立足于人的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改革的目的是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求,逐步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适应社会矛盾的新变化,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推动社会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努力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充分保障和维护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使人人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2.改革政策的制定与抉择应立足于多数人的利益。改革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我们应该注重改革政策的科学性,增加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改革的民主性,广泛接受社会成员参与重大改革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增强改革的透明度,使多数人在不断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形成改革的合力。

3.应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取舍、判断和评价改革的基本价值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需求作为改革的动机、目标与任务。判断改革的成功或失败,都要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基本标准和主要依据。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广泛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实现的程度总是有限的,其实现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和艰难的,这正是改革的必要性和持久性之内在依据。我们应当站在改革新的历史起点,在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指导下形成最广泛的改革共识,凝聚更大的改革动力。

(三)改革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社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项内容的有机系统,改革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辩证的改革观。

1.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本身不是目的,社会发展才是目的,因此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一定要围绕发展的目标,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中推进改革,让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努力实现改革的最佳发展效果。改革应该成为发展的推手,而不是麻烦制造者。

2.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对外开放既是改革的基本内容,又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条件,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将改革置于开放环境中,不仅可以利用外部竞争压力来加速推进改革,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引进国外的各种要素来降低改革的成本、减少改革的失误、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国内的改革。

3.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既是改革的前提,又是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改革既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又可以为进一步稳定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必须善于在改革与稳定之间寻求结合点和平衡。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心理可承受的程度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加以考量。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效率和公平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增进社会公平。中国的改革在很长时期内采取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和各社会成员之间发展程度和收益的失衡,形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引起了部分民众的不满,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评价。

5.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改革既有一个空间合理布局问题,也有一个时间的合理安排问题。在空间布局上,改革初期,由于传统体制非常强大,改革很难全面整体推进,只能是局部突破。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和区域、城乡协调改革上,也就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时间安排上,要兼顾短期和中、长期,既不能只为短期而忘了中、长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不能只顾长期而忽视短期,只有注重短期改革,给人民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6.正确处理政府与群众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对象。政府作为改革的主擎,即改革的主要发动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态度是积极的。但政府作为改革的客体,其态度相对来说比较消极,自身的改革其相对滞后、阻力重重、举步唯艰。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适时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成为我国改革的方向标杆,影响着改革的成败和速度,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品质。政府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应该密切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违反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

7.正确处理改革与成本的关系。改革不是免费的午餐,是需要成本的。我们要树立改革效益观。改革的成本越低,则改革的效益越好。降低改革成本是提高改革效益和质量、完善改革的基本途径。改革成本分为协约成本、适应成本、摩擦成本、改革失误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改革的成本之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是不必要的,尽量降低必要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成本,这才是有效益的改革。

二、我国改革的特质

(一)中国改革特殊的思想、政治和社会基础。第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为改革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二,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改革特殊的内容和方向。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重视人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智力技持;在社会体制改革上,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四位一体”的改革目标与“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的对接,体现了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三)中国改革特殊的保障条件。第一,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既高度珍惜并维护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外部环境保障。第二,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社会保障。第三,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组织保障。

猜你喜欢
系统工程
京德智慧高速信息化系统工程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原主编邵贻和研究员逝世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质量工程是个系统工程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系统工程
复杂系统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