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009-06-29 02:39谢恩杰唐文兵崔冬冬
消费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新农村小康社会

谢恩杰 唐文兵 崔冬冬

[摘 要]本文立足于文化整体建设,放眼广大农村的大局,从体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审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力图系统全面探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小康社会 新农村 体育文化

作者简介:谢恩杰(1974-),男,河北沧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一、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发展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紧密联系,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推进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是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判断与认知程度的基础。农村体育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农村体育文化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手段,愉悦身心为目的,倡导拼搏向上、团结友爱,且不拒绝任何人的新文化,它所蕴涵的价值、功能,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不断的扩展与延伸。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动力。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从根本上推进农村体育文化发展。

二、加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体育指导员队伍

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市场化运行”。加强乡镇体育文化站的改革,扶持多元化的体育文化主体。在巩固原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使体制转型和机构改革稳步进行。转变思想观念,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体育部门与当地农村社会各行各业各系统的横向联系,变传统的“被动联合”为“主动联系”,转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权位”思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观念,使体育与当地社会各行各业各系统之间真正成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协调统一、规范有序的合作伙伴。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体育活动开展难、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组织和指导,因此在农村建立体育组织机构和进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当地建立体育工作指导小组,如设立体育健身指导站或文体站,由体育部门进行统一管理,配备热心、专业的体育指导人才或当地农民推荐的体育人才,提高他们的待遇,并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稳定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定期对农民进行体育知识宣传、培训和体育活动指导,改变农村体育无组织、无机构的窘状。

三、加强对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整合各种体育文化资源

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不能割断之根,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新农村文化结合起来,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继承从古至今众多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融合与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吸收和引进社会资金,完善公共体育文化建设网络,以及着眼于发动广大农民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农村体育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农村自然地理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农村生产勞动的特点和生活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体育的自然地理资源。

四、营造农村体育文化良好氛围,建设农村特色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不是单纯地为了发展体育文化而办文化,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发展经济而办体育文化,它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应根据我国农村实际,营造良好的农村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农村特色体育文化。注重对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民族性的培育,构建及盖面广、互动性强的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我国有56个民族,农村居民人口多,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

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是目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发展途径。

五、挖掘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农村体育文化资源

在内容上,加强乡村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加大体育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服务。在形式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根、结出果。要以传统体育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好各类体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文体表演项目,培育体育文化品牌。农村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是开展新农村体育的重要载体,可利用节庆日、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传统体育活动。

六、加强领导,多渠道增加投入,搞好农村文化“软”“硬”件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特色体育文化,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领导的核心作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党政领导应对农村体育文化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站在“三个代表”高度认识问题,齐心合力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农村体育文化的投入。要大力培养农村体育文化人才,努力提高农村体育文化工作者素质。面向群众挖掘人才,培养、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提高。

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统筹考虑,尽可能与所在地的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相结合,进行规划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检查,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在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上要坚持“统一管理、共同使用、长期开放、经常维护”的原则,提倡发挥体育场地的健身、文化、集会等多项功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晓虹。中国社会和中国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2]柯炳生,陈华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千部论坛,2006(4): 36-38

[3]亦谷杆。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J]领导科学,2006(5):11

[4]史炳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林克明。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1):16-18

[6]熊俊华等。影响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 农业考古,2007(6)

[7]刘雪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研究[J]天津体院学报,20004,19 (3):19-21

[8]陈立等。建设小康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6)

[9]吴俊杰等编著《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345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新农村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