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里,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距离很短,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到集市上销售给消费者就完成了生产——消费转化过程,有的农产品也仅仅需要简单的作坊式加工就可消费。农业产业链接环节很少。但在目前信息化、网络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变得多种多样。传统的农业已不再胜任这种供给职责,转而由第一、二、三产业联手分工协作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农业加强与工业、商业等二三产业的联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形成由此应运而生。
一、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人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链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虽然各个国家对农业产业链的称谓不尽相同,依托的载体与模式各异,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构建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探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问题。
二、农业产业链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农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从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来看,可将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因为一个企业(或农户)可能在某一环节具有比较优势。但却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产业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企业生产与营销分离,通过合同关系,把流通和销售环节完全让渡给专业厂商来办理。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农业企业与产业链的结合,产生了远远大于个体之和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层次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增值环节的增加。加入产业链的农民不仅可以得到高端环节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而且可显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产业链理念的树立,有利于在广大农民中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和单纯的利己观念。树立大市场和分工合作的新理念,同时也有助于农民拓展经营思路。
(三)有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延长有利于工业产业链和城市消费的对接,不仅可以打通城乡供销通路,实现城市加工经贸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合作双赢,更有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
三、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窄而短
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链不多、不长、不协调,名牌农产品链少,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二是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没有实现相应的附加价值。此外,没有相应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配套和链接。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中的腐烂、浪费损失严重。农业产业链仍具窄短特征。
(二)农业产业链断层,联接不畅
一方面,人为割断产业链。表现为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和行业分割。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保护主义,被不同部门和行业分割的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阻碍了农产品的顺畅流通。
另外,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整体较低。一般公司、合作社、农户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来进行较大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户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传递效率有限。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了产业链联结。再加上农业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特点。使得农业产业链松散,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信息传输、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诚信问题和机会主义,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
(三)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链运作效益的发挥依赖于各利益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真诚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多数农户还是在分散经营。几乎是以完全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售给批发商或者零售商。农户在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市场交易成本高昂。难以分享农业产业链运作带来的效益。现有的农业产业链组织也以小型、松散联合的形式为多。环节的组织不协调,企业与农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组织不协调。影响了整个农业的效率与竞争力。
四、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使农业产业链组织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为主到销售为主,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
(一)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一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
二是增加产业链横向延伸。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可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还可以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
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二)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构建农业产业链,目的之一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使农民真正得利。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
(三)促进产业链协调顺畅
强化整链意识。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协调,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来整合和引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积极推行定单农业,使农户与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尽量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人为割断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流通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1加快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大量的研究表明,参与共享信息的产业链中的各成员能够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能够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从而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同时,农产品的价值增值也能够随着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而实现。
因此,各产业链组织都应化大力气来建立农产品信息链
管理系统。简单的有人工信息网络,如通过电话、传真等传递信息。复杂的有电子互联网络。通过网页、网站等互联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或实现直接的网上供需交易。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系统。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农产品物流量大;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物流点多、面广;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等。对农业企业而言。物流也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增值源泉。产业链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花费在产品周转上,要从产业链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
建立农产品物流链管理系统的思路不外二条,一是在产业链中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并加强管理,二是采用第三方物流系统进行物流外包并加强管理。哪一种办法省钱、省力、有效就采用哪一种办法。物流的安全、快捷、省钱就是考察农产品物流链管理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3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一是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强化规范管理,培育区域的专业农产品批发中心,通过政策引导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三是大力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发挥超市在大中型城市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四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农产品期货市场,品种选择上可以推出商品化程度高的大宗产品,交易方式上可以先发展长期合同。以稳定供求关系。规避风险,从而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和高效地运行与发展。
(四)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
由于我国各地的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必将以多种组织模式和发展类型同时并存。因此。构建农业产业链要因地制宜。因部门(行业)、产品而异,寻求最适合的组织形式。
1“公司+基地+农户”。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现有机的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
2“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主要以社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收购、粗加工等服务,降低了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使双方之间的联结程度更为紧密,利益分配更趋合理。
3“市场+基地+农户”。这是以生产者与专业市场经营组织间通过合同形成较稳定的购销关系,是一种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发展传统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品,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沟通产销联系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
4其它模式。主要指农业综合企业、各级农业服务体系或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以契约关系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所形成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在该模式中,科技带动型居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