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占兵 罗红梅
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为保持经济增长后劲、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于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程度相对滞后的内蒙古来说,要尽快实现走进全国前列的战略目标,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家需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从而推动经济总量持续做大和结构逐步优化。
一、我区调整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情况
(一)产业投资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
“八五”以来,我区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经历了由1990~1995年间的“二、三、一”到1995~2000年间的“三、二、一”,再到2000年-2006年间的“二、三、一”的过程。这表明在我区经济结构向高级化演进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结构领先于产业结构的实现,即只有先实现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投资结构转换促进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区鼓励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大范围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积极调整工业投资结构,不断加大对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的投入,目前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投资额占全区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已超过90%。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第3季度,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00多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1%,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882.9亿元,冶金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795亿元,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9.8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67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7.9亿元。
(三)投资结构调整支持服务业结构优化
“八五”以来,我区不断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有力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1991-2007年期间,累计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948.07亿元,年均增长27.5%,2007年服务业投资达到1474.53亿元,是1990年的62.2倍。在投资的拉动下,服务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74.46亿元,是1990年的20.8倍,年均增长14.8%。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平稳,其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由2000年的59%下降至2007年的53.9%,金融、房地产、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2000年的20.8%上升至2007年的25.8%。
二、我区投资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一)一产投入呈下降趋势
从我区第一产业投资趋势看,第一产业投入增速比较缓慢,且投入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0-2007年我区第一产业投入增速22.2%,慢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15.4百分点,分别慢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平均增速22.4个和12个百分点;从投入水平看,第一产业投入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投入占总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2000年的11.09%下降到2007年的4.28%,下降了6.81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工业内部投资结构变化情况看,我区工业投资增长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产业,而加工制造业增速相对较慢。2000-2007年采掘业投资增长了83.91倍,增速高达74.23%,快于制造业投资增速13.44个百分点;从投入水平看我区制造业投入也存在很大不足,2007年我区制造业投资950.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21.73%,分别低于河北19.26个百分点,山东26.68个百分点,河南18.19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投入增长缓慢
我区第三产业投入缓慢增长并呈波动趋势,整体投入水平呈下降趋势。2000-2007年我区第三产业投入平均增速34.2%,分别慢于同时期第二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10.4个和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54.59%下降到2007年的44.73%,下降了9.86个百分点。
三、加快我区投资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一)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从满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出发,组织实施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技术装备水平先进的重大项目,增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后劲。
(二)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资
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
(三)着力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经济适用住房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资手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承接配套产业集群转移为重点,积极引进鞋帽、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继续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建筑企业内引外联,加快引进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旅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