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我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几点不足,通过比较分析,肯定人格化在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确立价值观培育要由单向被动的“灌输教育”向双向主动的“人格内化”转变的新观念,提出并解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动力结构、情感状态、行为管理三个层次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的路径作初步探析。
[关键词]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 人格化路径
作者简介:许廷,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一队,职别:正连职在读研究生。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目前我军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在实施教育时应特别注重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现象的领域内进行的。”[1]508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心理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军人心理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其价值观念的生成、同化、外化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官兵人格的组成部分,实现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阐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人格化路径,以进一步增强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的科学内涵
胡主席在2008年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2]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3]320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人价值观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决定军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从根本上决定和反映着军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军人人格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需要、认知、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426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是一个认知同化和实践外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三层涵义。一是内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以需要为动力、情感为中介、行为为支撑将外在性的价值观培育目标逐渐内化为军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并外化为自发、稳定、坚毅、持久的行为,即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具有强烈的稳定性。二是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充分发扬了个性与自主性,通过个体的主动构建以完成培育内容人格化的目标,具有可接受性。三是共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针对的是当代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强调在个体差异性基础之上的共性特征,即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立志报国的爱国热情、不辱使命的责任信念和崇尚荣誉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遍性。
二、从人格化角度认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当前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几点不足
一是对培育对象特殊性的考虑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单位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往往只注重整体普遍性,忽视个体差异性,不深入研究官兵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注意区分不同阶段官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特性,“一视同仁”搞“一刀切”,这无异于在实质上造成受教育者的“缺席”。
二是培育方法还比较单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前那种开开会、上上课、喊喊口号等说教式单一的工作方法上,只讲形式,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官兵不同层次的需求,致使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是培育过程的人性化还有所欠缺。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军人的价值观培育同样要凸显官兵的主体地位。而在实际培育中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侧重通过树立权威进行理论灌输,容易忽视军人“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把官兵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建构者”,极大削弱了官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格化在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从人格的内涵来看,它是人们自我意识、理想、道德、价值主体理念的个体体现,是个体区别于他人所独有的内在规定性。正是人格的这种独特性,充分体现了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过程中每一名官兵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格化在本质上要求价值观地培育必须针对不同个体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个击破”。
从人格化过程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个体的主体性,注重个体自身积极的价值建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帮助官兵实现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的蜕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它重视官兵合理需要的满足,通过发挥积极情感的中介效能,努力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富人性色彩。
(三)确立由单向被动的“灌输教育”向双向主动的“人格内化”转变的价值观培育新观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钦斯说:“教育的目的,不在制造基督徒、民主党员、工人、公民、律师或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人性,成为仁智的人。其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4]18人格是内化的,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基础。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仅仅走那种“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式单向理论灌输的老路子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军人的心理协调和内心和谐角度出发,重视受教育者自发地体验、领悟,巧妙运用情感沟通的技巧,实行一种没有明确价值要求的自内而外、由里及表的隐性价值教育影响方式,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内化为官兵稳定、持久的人格品质的组成部分,从而外化为官兵自觉的行动。
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路径探析
广大官兵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人格健全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定型的重要时期。人格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从多维角度、多个层面建设。完善的动力结构、积极的情感状态和科学的行为管理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化的三步曲。
(一)着眼需要,发挥内在动机的自我激励功能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动力,需要是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希望得到本身所缺乏的某种东西的愿望,它既是一种主观状态,同时也是客观要求的反映。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的生命过程。[5]46作为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不仅是人的行为目标和方向,也是维持和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它既反映了人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逻辑起点。因此,只有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变为军人内在的高层次需要,才能更好的实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
第一,认真研究官兵的需要。积极心理学认为,内在需要源于人天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需要,它的满足能激发强大的内在动力。[6]220-222需要是心理和行为的原动力,官兵只有具有某种需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同化才能“因需施教”。需要的方向性自觉不自觉地决定其选择与自己愿望相符合的接受内容。因此,必须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官兵的需要及其变化发展方向。
第二,满足官兵的合理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创立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类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列为七大类,依次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认知的、审美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7]216-219这就要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始终要与官兵的需要密切结合并与其相适应, 通过如改善伙食,提高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解决成长进步等问题等途径尽量满足其生理、归属、交往和尊重等合理需要,为高层次需要的产生打牢基础,同时,针对官兵的不合理需要,要注意及时的教育疏导,避免产生不良心理问题。
第三,引导官兵需要向高层次发展。以高雅的兴趣、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属于官兵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作为帮助官兵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贯穿于合理需求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在一级需要满足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官兵需要向更高一级发展,努力将强烈短暂的缺失性需要转化为稳定持久的成长性需要。在一般合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以满足官兵的认知、审美需要从而达到认知同化,再通过合理引导激发官兵不断追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内在价值感,使官兵自觉将个人需要与国家、集体需要融为一体,在执行国家意志行动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升华崇高的价值观并内化为稳定的人格,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动之以情,加强积极情感的深度培育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动力性,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3]379任何外在的事物要内化为人的思想和道德,都必须经过情感这个中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挖掘情绪情感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稳定剂”功能,通过爱党、爱国、爱军、爱人民等积极情感地认同、体验和共鸣,发挥其激发、协调和强化作用,以推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的进程。
第一,善于唤起官兵的积极情感。实践表明,积极情感能够唤起人的动机,激发人的意志,优化人的心理,调节人的行为,当人们心情愉快时,即使新的认知行为模式与自己已有的认知行为模式相冲突,也能客观地进行比较评价,调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积极情感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这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官兵的心理健康,重视官兵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全各级心理咨询机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训练,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增强对官兵的情感关注,尊重并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因势利导,巧妙运用多样个性的方式方法来感染官兵,引发他们积极情感的回应,实现内在的情感融通,从而使官兵在情感上形成“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忠诚使命,崇尚荣誉”的情感认同。
第二,重视强化官兵的情感体验。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其强度的大小决定着个体主观态度和行为模式的发展。深刻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强化主体的意志,形成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实践证明,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培育积极情感的同时要结合行为实践不断强化官兵的情感体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完成多种多样的使命任务来了解军情民意,从而自觉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精神与自我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增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忠诚使命,崇尚荣誉”的价值体验。
第三,注重榜样模范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不仅是利用适当的载体、方式和手段传递认知信息以达到情感一致的状态,同时也是沟通双方情感信息交流的动态人际过程。在部队大力开展树先进、立典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地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和挖掘英模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闪光点,以他们言行和个性地展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官兵的内心世界,达到双方的认知趋同和情感共鸣。官兵通过对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的人格认同加以模仿,并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品德,从而沉淀为自身人格品质的组成部分。
(三)行为塑造,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行为塑造即强化一系列与期望行为相接近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个体稳定的行为是其内在人格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它是外界条件强化的结果。[7]264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行为受到人格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科学的行为管理也可以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人格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人格品质的具体内容外化为行为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实践,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官兵良好行为地养成与塑造,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官兵的实际行动,在不断地强化中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使之完成内化过程。
第一,重视良好行为的养成。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教育引导不行,需要贯彻到行为养成、军事训练各方面。因此,一方面要坚决贯彻依法从严治军的方针,加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广大官兵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遵守一日生活制度,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勇于在重大使命任务中摔打磨练官兵的意志,通过实兵演练、反恐维稳等军事训练和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非军事行动中培养并强化官兵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将当代革命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转变为官兵的自觉行为。
第二,加强自我行为塑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是官兵知、情、意、行不断地内化与外化循环转化的过程,需要靠外在环境的影响,更需要官兵自我主动建构,必须激发官兵的主体意识,调动其主动精神,加强自我行为塑造,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入脑、入心、入行”。要切实把官兵们看成是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引导其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善于激发官兵的创新意识,鼓励官兵勇于展现自我,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开拓新思路,在主动积极地自我突破中吸取核心价值理念的精华,不断自我完善。
第三,突出人本关怀的价值。部队管理越正规,越严格,越要重视人文关怀,体现管理的人性化。首先要全面贯彻民主原则,大力培育民主气氛。在贯彻官兵一致原则的基础上营造平等和谐的军营氛围,满足官兵受尊重的需要,形成参与讨论式的民主平等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利于官兵对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接纳。其次要推动官兵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就价值领域的一些是非曲直、荣辱得失问题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以加深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再次,对待官兵应尽可能多的采取正面鼓励。通过各种奖励措施来调节、激发、鼓励官兵积极性,使其通过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其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人文化的关怀中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无声息的促使官兵良好行为的塑造,从而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总政下发《意见》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N]解放军报第1版,2009-01-06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3版
[4][美]赫钦斯著,姚柏春译。教育现势与前瞻[M]台北:台北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5]刘红松。军人心理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6]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