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辉 吕冬霞
[摘要]肇东苜蓿田病害种类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与化学防除技术试验研究,研究主要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与化学防除技术。
[关键词]肇东苜蓿 病害 流行规律 防除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苜蓿田病虫草种类调查及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试验研究;项目编号:11541364
作者简介:梁英辉,男,汉族,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学与植物保护。
佳木斯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境内是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主体, 佳木斯属沼泽冲击低平原,地貌类型多样,从西南向东北倾斜,除西部汤原县、桦南县和佳木斯市郊区有低山、丘陵漫岗区域外,其余基本为平原和低平原。适合苜蓿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肇东苜蓿是20世纪30年代从外地引到黑龙江肇东县的紫花苜蓿,1960年定名为肇东苜蓿,为地方品种。植株多为直立,花紫色,有深有浅,叶片大小和叶形不整齐。抗寒性强,在无雪或少雪的半干旱地区,-33℃低温下可安全越冬;在有雪覆盖的大小兴安岭严寒地区,-45℃下仍能安全越冬。植株多为直立,花紫色,有深有浅,叶片大小和叶形不整齐。丰产性能好,干草产量6.7510.5吨/公顷。抗寒性强,在无雪或少雪的半干旱地区,-33℃低温下可安全越冬;在有雪覆盖的大小兴安岭严寒地区,-45℃下仍能安全越冬。
肇东苜蓿是优质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因其营养丰富,适口性良好,产量高,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作“牧草之王”。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苜蓿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以及引种等因素, 肇东苜蓿病害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造成生产上的巨大损失,已经威胁到肇东苜蓿产业的发展。
一、肇东苜蓿田病害调查方法和种类
根据2006年~2009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调查,共有病害9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并引起损失的主要病害5种。具体情况调查方法如下:
(一)肇东苜蓿田病害调查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取1m×1m=1m2,随机摘取10个枝条,每个枝条自上而下随机取10个复叶调查,根据不同病害分级标准对叶片分级, 计算病情指数。
(二)肇东苜蓿田病害发生种类
通过系统调查和室内鉴定结果表明, 肇东苜蓿病害发生情况严重,种类多,分布广,为害重,规律复杂,已对肇东苜蓿产质量造成严重损失。调查发现病害有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苜蓿叶斑病、苜蓿花叶病、苜蓿锈病、苜蓿霉斑病、苜蓿炭疽病、苜蓿根腐病共9种,大面积发生并引起损失的主要病害为苜蓿褐斑病、霜霉病、根腐病、白粉病和锈病。
二、肇东苜蓿田病害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与化学防治
(一)肇东苜蓿褐斑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与化学防治
1.肇东苜蓿褐斑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肇东苜蓿褐斑病又称普通叶斑病,是肇东苜蓿最常见的,也是破坏性最大的叶部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肇东苜蓿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而圆或近圆形的褐色斑,直径0.5~2.5mm,边缘不整齐,呈细齿状。而后逐渐扩大,并在叶片正面病斑中部出现浅褐色突起物。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突起物有光泽。病斑自植株下部叶片向上蔓延,有时也出现在茎部。茎部病斑呈黑褐色,边缘整齐。后期病斑上有褐色的盘状隆起物(子囊盘)。子囊盘成熟后,病斑上出现一层白色蜡质,病斑大小一般为0.5~4.0mm。病害严重的植株,病斑密布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变黄、皱缩,并提前凋萎、脱落。在气温10~15℃,空气湿度达到55%~57%时,病害会大量发生。严重时, 落叶率达40%~60%,种子产量减少25%~60%,产草量下降15%以上,并且苜蓿体内香豆醇类毒素含量剧增,家畜采食后繁殖力降低。
2.肇东苜蓿褐斑病化学防治种子田可用杀菌剂定期喷洒保护,使用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5%多菌灵可湿剂500~1000 倍液喷洒。
(二)肇东苜蓿霜霉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与化学防治
1.肇东苜蓿霜霉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肇东苜蓿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属于典型的肇东苜蓿生育前期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茎,也可危害全株,造成系统性侵染。此病常见的是局部性症状,多出现在近顶部的小叶片上,叶部出现不规则淡绿色或黄绿色斑块,边缘不清晰,叶片有时较大,叶缘向下方卷曲。随病情加重,病斑可达整个叶片,严重时叶片向叶背蜷缩扭曲。潮湿时叶背出现淡紫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株也可出现系统性症状,病株茎上部变粗,扭曲畸形,全株褪绿,叶片几乎全部为淡绿色或淡黄色并卷曲。重病株花序不能形成或发育不良,大量落花、落荚。苜蓿霜霉病常在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流行,春季和秋季是高发期,在炎热干燥的夏季停止发生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头茬苜蓿,二茬苜蓿受害较轻。发病严重的地块,苜蓿产草量会下降30%~40%,对苜蓿种子生产危害更大。
2.肇东苜蓿霜霉病化学防治在植株发病初期可喷1:200的波尔多液,50%福美双500~800倍液,药液用量1125~1500kg/hm2。
(三)肇东苜蓿根腐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与化学防治
1. 肇东苜蓿根腐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肇东苜蓿根腐病是生产中引起苜蓿产量损失和高产期缩短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种类较多。黑龙江省发生的根腐病主要为苜蓿镰刀菌复合根腐病,该病对苜蓿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导致根的中柱腐烂,根颈和根中部变空,分枝减少,侧根大量腐烂死亡,固氮能力降低,草产量和品质下降,苜蓿寿命和利用年限缩短。一般病害先发生在个别枝条或植株的一侧,当其他部分发现症状时,先发生枝条可能已死亡。全株死亡需经几周至1个月以上。发病苜蓿常在越冬时死亡,且容易从土中拔出。病害主要发生在根部,主根导管呈红褐色至暗褐色条状变色,横切面上出现小的部分或完整的变色环,微管束变为深褐色,通常皮层不受侵染。
2.肇东苜蓿霜霉病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3%的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与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拌种;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四)、肇东苜蓿锈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与化学防治
1. 肇东苜蓿锈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肇东苜蓿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于正反面产生圆形褪绿疱斑,叶背较多,初期为灰绿色,表皮破裂后露出棕红色或铁锈色粉末,为锈病的夏孢子或冬孢子。孢子堆直径一般小于1 mm。苜蓿感病后,光合作用下降,呼吸强度上升,蒸腾强度显著增强,病叶皱缩并提前脱落。该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易流行,对苜蓿产量和品质均可造成影响,使干草减产达30%~60%以上,种子减产可达50%。得病苜蓿适口性下降,并且含毒素,家畜采食后会引起慢性中毒。
2.肇东苜蓿锈病化学防治种子田可用液或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及15%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
(五)肇东苜蓿白粉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与化学防治
1.肇东苜蓿白粉病症状识别及发生流行规律调查肇东苜蓿白粉病是苜蓿常见的叶部病害,多发生于干旱地区,是由白粉菌引起的。苜蓿生育中后期最易感染此病。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以叶片正面为主,严重时也可危害茎秆和叶柄。发病部位最初呈现微小的白色霉点,呈稀薄的粉霉层,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斑,几乎占据全部叶面,后絮状斑变成较厚的毡状白色霉层。后期在霉层中产生闭囊壳,呈淡黄色、橙色及黑色小点。在昼夜温差大、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严重。本病可造成干草产量下降50% ,种子产量下降30%以上。另外,白粉病使苜蓿叶片及花器脱落,草产品品质下降,家畜采食后影响健康。
2.肇东苜蓿白粉病化学防治留种田用硫磺粉37.5~45.0 kg/ hm2千克/公顷喷雾,15%粉锈宁1000倍液喷洒。
化学防治的效果虽有局限性,但在苜蓿种子田或苜蓿病害大面积流行时可以采用。只是利用化学防治前应对病害作早期诊断、分析,掌握病菌的特点,力争做到对症下药,才有较好的效果,并应观察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但由于肇东苜蓿病害种类繁多,对病菌研究的深度不够,对流行病学、组织学、生理学、病毒学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化学防治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肇东苜蓿田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1.利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的利用是防治苜蓿及其他牧草病害的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措施,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有效措施,这已成为草地与草病工作者的共识。我国近十余年来,开展了苜蓿抗病品种选育,已培育成功抗霜霉的苜蓿品种中兰一号。在苜蓿抗锈病,抗褐斑病和抗霜霉病等行了种质资源评价,发现苜蓿群体中存在着抗性差异。同时,发现某些品种兼抗霜霉与褐斑病为进一步抗病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2.牧草混播不同种的牧草,特别是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由于其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牧草产量并改善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是草地生产中的常用措施。以不同牧草为对象的研究表明,不同品种或不同种的牧草混播,也是防治牧草病害的有效措施。
3.杀菌剂拌种杀菌剂拌种是防治种传和土传病害,提高牧草种子发芽和田间出苗率的有效措施,一直广泛应用于包括苜蓿在内的各种牧草及饲料作物。
4.合理施肥肥料在苜蓿病害防治中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增强植物抗病性,补偿因病害引致的损失或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国外学者研究指出土壤中硫的含量低,是加重苜蓿根腐病的原因之一。增施钾肥可降低苜蓿根病的发病率和镰刀菌的侵入率。增施氮肥可增加苜蓿黑茎病的发病率,而土壤中施钙可降低茎线虫对苜蓿的危害,我国尚未见通过施肥防治苜蓿病害的研究,这显然应是今后开展的工作之一。
5.草地合理利用草地合理利用减轻病害危害的原理是减少田间病原物数量及增强植物自身的活力。当苜蓿地上部分普遍发生叶斑病,如褐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时,应提早刈割或放牧,以减少田间侵染原的积累,降低再生牧草的发病率。但这一措施不适于根病。当苜蓿发生根病时,增加刈割的次数,便相应地增加病害的严重度与植株的死亡率。
6.焚烧残茬早春焚烧残茬对苜蓿生长有益无害,减轻病害的原理是减少生长季中的初侵染源,其不仅对防治病害,而且对防治菟丝子的危害亦十分有效。今后应摸索经验,将焚烧苜蓿残茬作为苜蓿草地田间管理的日常措施,每年早春组织人力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敏恒主编,农药商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2~134
[2] 农业部农垦局,我国禁用和限用农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7~38
[3]薛勇,吴玉德,李春丰,肇东苜蓿除草剂安全性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12):342~344
[4] 薛勇,周清波,朱德全等,肇东苜蓿田杂草茎叶处理药剂筛选试验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