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引祥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讨短跑途中跑技术特点,本文对现代短跑途中跑前后摆动腿的后摆,前摆、下压着地技术及腾空过程中的伸髋技术对跑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短跑途中跑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短跑途中跑训练下肢技术摆动伸髋着地
短跑是田径运动中的重点项目,途中跑是短跑的重要阶段,途中跑下肢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跑的技术效果。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速跑中髋部伸展的意识、速度、幅度和摆动腿下扒着地的积极性。在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和腾空阶段的摆动效果是影响短跑技术的关键之一。本文就短跑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途中跑下肢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短跑途中跑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文献法
1.2比较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现代短跑下肢技术特点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以卡尔·刘易斯和格里菲斯·乔伊娜等为代表的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的差异主要集中表现在两点:伸髋(跑进中髋部的伸展速度快到几乎看不出参与缓冲)与着地技术(着地积极性、方式、距离与效果等)。此外,1991年在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国际田联和日本田协生物力学研究小组对世界短跑名将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短跑名将有以下的特点:不强调上抬大腿,而是更加注重大腿的后摆速度;不强调蹬地伸直膝关节,而是保持有一定夹角等。除此之外,其它技术环节均无明显差异。现代短跑途中跑最高速度已超过12m/s,着地支撑时间仅80ms左右,在整个跑的过程中,运动员是以前脚掌着地,足踵基本不接触地面,这就意味着短跑不需要大负荷的伸膝力量,而脚的掌趾和踝关节肌群快速离心、向心、收缩力是现代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因此,我们认为,就现代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而言,其本质特征应视为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其技术发展特点是伸髋和摆动式积极着地。
2.2从传统的“后蹬型”技术转变为快速“摆动型”技术
2.2.1传统的“后蹬型”技术特点分析
传统理论认为后蹬是动力的唯一来源,但由于途中跑时,身体正直,身体重心较高,速度最快,因此,新的观点认为摆动——大腿在空中快速“剪绞”,随之小腿积极扒地成为动力的重要来源。传统后蹬技术要求通过后蹬充分来增大后蹬力量,从而增大步长,提高速度。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肌电图显示后蹬过程中膝关节角度超过155°,肌肉活动强度明显不如膝关节角度小于155°的肌肉活动强度,同时运动生物学研究表明,由于后蹬时力的变化由大到小,超过155°以后的后蹬力量所产生的支撑的作用力明显小于人体前进中的阻力,从而使人体做减速运动[1]。
另外,我国学者李诚志等人将美国优秀短跑运动员与我国当时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美国运动员在支撑阶段,支撑腿膝关节有明显的屈曲动作,他们的膝角明显比中国运动员小,膝角在蹬伸过程中的变化明显比中国运动员大。美国运动员着地时膝角平均为149.4°,中国运动员平均为152.1°;蹬伸开始时,美国运动员平均为134.2°,其间膝角变化为10.2°,中国运动员平均为149.1°,膝角变化为3°;蹬地角美国平均为56.6°,中国为67.7°[2]。所以后蹬充分不仅对增加后蹬力量没有意义,而且由于充分的后蹬增加了后蹬时间,加大了摆动半径,影响了摆动速度。因此,应改充分后蹬为屈蹬,这样就能缩短后蹬时间,并缩短摆动半径,缩小后蹬角度。这对提高摆动速度,减少腾空时间,增大水平速度,增大步长,保持重心的平衡均有积极意义。
2.2.2快速“摆动型”技术特点分析
由于塑胶跑道的出现,现代短跑技术更强调“蹬摆结合,以摆促蹬”的摆动动作。摆动腿的动作是单腿在摆动时期的整个动作,包括折叠后摆、前上摆起、前下摆落3个动作阶段。途中跑摆动动作的实质是以髋为轴的大腿摆动,而不是以膝为轴的小腿摆动,没有大腿的摆动,人体是不能向前运动的。另外,后蹬结束后,以髋关节为轴的大腿前摆是主动过程,小腿仅是随大腿积极向前摆动的惯性回摆,是被动过程,不是动作的主流,只是大腿前摆的一个附属动作。所以我们应强调小腿放松,大腿加速前摆,而不应强调小腿积极后摆来加大大、小腿折叠幅度。此时髋关节屈肌群的快速收缩是大腿加速前摆的唯一动力。进入后蹬阶段时,摆动腿应屈膝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并带动同侧骨盆前送,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迅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三关节。随着人们对短跑认识的不断提高,后蹬时膝角并不必完全伸直,以缩短支撑无效的蹬伸阶段的时间,这有利于支持腿快速蹬离地面,同时亦有利于摆动腿的快速前摆,这样可增大途中跑的向前性,减少途中跑身体重心的上、下波动性。支撑腿后蹬结束,进入腾空时期,开始了身后摆动腿的折叠后摆动作;体前摆动腿结束了前上摆起阶段,也开始了前下摆落阶段。两腿在空中相对骨盆做相同运动,迅速完成“剪绞”并腿动作。由于人体在腾空时期不受外力矩的作用,两腿在空中的相向运动,服从动量矩守恒原理,即身后摆动腿的加速向前后摆动,必然引起体前摆动腿的加速向后摆动;体前摆动腿的加速向后摆动也必然引起身后摆动腿的加速向前摆动,两腿的相互加速摆动形成了空中的互动耦合,提高了两腿摆动的共济效果。这些效果主要有:(1)加速体前摆动腿“鞭打式”摆落速度,缩短腾空时间,提高步频。(2)摆落着地积极有利于减少着地缓冲时间和着地时的阻力。(3)身后摆动腿折叠加速摆动,不仅加快了两腿的空中“剪绞”动作,而且促进了支撑腿着地缓冲并积极展髋,有利于减少前支撑的时间和阻力,加快身体重心前移。此外,由于强调了摆动动作,腿在屈蹬的过程中小腿的前倾夹角从41°减少到31°,小腿蹬地角从60°减少到53°,同时也使蹬力的水平失量增大,因而增大了向前的推动力,屈蹬技术由于缩短了大腿的摆动半径,因而使大腿的前摆速度从8弧度/秒提高到9弧度/秒,腿的后蹬转换为前摆时间也从0.03秒减少到0.024秒。由于后蹬力的水平分力的提高和摆动半径的缩小,使前摆速度加快,后蹬——前摆转换时间减少,使得短跑的步长和步频都得到了提高,进而提高了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3]。
2.3强调“快速伸髋”和“积极着地”技术
短跑技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只强调后蹬到“蹬摆结合”发展到今天,大量的研究材料证明,快速伸髋对跑速的影响远远超过快速伸腿。在短跑运动实践中强调的“伸髋”技术的好坏,指的是运动员途中跑过程中骨盆转动幅度的大小,腾空过程中人体进行主动、快速的伸髋动作,有利于减少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提高跑动过程中的直线性和稳定性,增强向前的运动效果,并增加步幅,从而提高跑速。另外,前脚掌积极地、富有弹性地“扒地式”着地,对缩短腾空时间,缓冲脚着地时产生的制动力,从而对减少水平速度的损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缩短人体进入支撑的减速运动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2.4强调跑进中的下肢间的协调和放松能力
人体是一个生物活性体,跑进中下肢间良好的协调配合,能提高人体高速跑动中各种运动环节用力的系统性、衔接性与和谐性,从而提高速度。此外,快速使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是短跑的本质要求。运动员在快跑中跑得放松,能够使神经肌肉的恢复更加容易,加快运动中的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有利于加速频率,促进血循环,以增加步幅,另外对减轻疲劳防止肌肉拉伤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速度,一定要注意高速中的放松技术。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放松跑技术,特别是提高全速跑中的放松能力,能够提高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对短跑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论与建议
3.1更新观念,改进现有后蹬过直的技术,采用“屈蹬式”跑法。
3.2短跑途中跑的技术关键是在摆动折叠前摆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关节,两大腿以髋为轴的剪绞—制动是短跑的关键。
3.3快速主动的“扒地式”下压着地技术,可以缩短腾空时间,缓冲脚着地时产生的制动力,从而减小了水平速度
的损耗,同时对缩短人体进入前支撑的减速运动时间起着主要作用。
3.4下肢间动作的协调放松,能够节省运动时的能量消耗,可提高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辉.百米途中跑腾空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4):58-61.
[2]张华新.田坤.现代短跑技术新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1):36-37.
[3]卢宇刚.本院短跑运动员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训练效果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3):112-115.
[4]骆建.试论100m途中跑后蹬阶段技术[J].体育科学,1997,17,(6):52-55.
[5]王荣.发展臀部肌肉力量,提高短跑成绩[J].中国学校体育,200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