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荣
素材,原义为文学或艺术中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引申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非语文内容的外来材料,以及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有益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图片资料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素材的巧妙使用已显得日益重要,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一、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靠教师去讲、去读,是不能让学生明白的,倘若教师用相关素材辅助一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第9课《自然之道》一文,作者讲述自己与几名同伴在观察太平洋小绿龟离巢入海时,出于善意,救下龟群的“侦察兵”,却导致龟群惨遭被捕食的一幕悲剧,告诉人们要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但由于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山村,知识面狭窄,加之事例太少,很难悟出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规律是不尽相同的呢?因此,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三段文字资料:
① 最狠心的子女——蟹蛛
澳大利亚的蟹蛛,子女会吃掉自己的母亲,小蟹蛛一旦破卵而出,就开始吸吮母蟹蛛的腿,直到母亲完全干涸。
② 最狠毒的情人——刚毛海蚯蚓
在刚毛海蚯蚓家族中,“男孩”约会时会吃掉“女孩”,当雌性“刚毛海蚯蚓”死之后,雄性爸爸会细心照料受精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
③ 最大的孝子——乌鸦
乌鸦是有名的孝子。乌鸦年老体衰,无力觅食,灵性的小乌鸦们轮流照料,奔波于田野,丛林与鸟巢之间,觅寻害虫,谷物,喂养老鸦,直至其寿终正寝。
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些材料,再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样学生对文章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这样《自然之道》的重点和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创设情境的需要
情境教学对各种素材的使用更加注重,它能通过一个个素材来创设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有一种走进真实生活的感受。如我在教学第六册《荷花》一文第四小节时是这样做的。
师:我站在荷花的池边。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教师说到这里就很自然地表情朗读第4节,读后教师提问学生。)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很认真。
师:对,那么请小朋友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示出爱荷花神情的词有哪些?
[出示句式:我(?摇?摇)地看]
生:我(默默地)看。
生:我(出神地)看。
生:我(目不转睛地)看。
生:我(凝神地)看。
生:我(深情地)看。
生:我(全神贯注地)看。
[在学生理解“深情地看”的感性基础上,紧接着教师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出示《荷花图》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着荷花。
[教室里播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神地看着图画。而教师呢,也似乎看到一池真的荷花一样,轻轻地说……荷花翩翩起舞了……]
师:你们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荷花变活了。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
生:我自己好像也摇摆起来。
生: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
师: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要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黑板上挂着一幅挂图,另一边逐一出现板书)
学生这么“深情地看着”、“凝神地看着”荷花,在眼前、耳边相似的情境交相作用下,视觉感受“形”的美,听觉感受“声”的美,感知强度增加,与大脑中已经积累的相关情境沟通迭加,使课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的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也可称为“虚境”)变得可见可闻,真切地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同时对课文中“一阵风吹来”、“风过了”的叙述顺序上的结构特点也会有相应的理解。音乐的情感渲染,挂图的感观刺激使孩子们置身于满池的荷花中。
三、语感训练的需要
“语感”即是对言语的敏感程度,是对语言文字最丰富的了解。抓住语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的丰富和情感的陶冶,主要是通过语感教学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应该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他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营造这种气氛呢?是靠老师讲吗?是靠学生自己去读吗?我认为都行不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多时候要依附于外来素材的感观刺激方可达到训练语感的效果。
四、培养创新思维的需要
新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寻找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利用补充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造的灵感。
如人教版第六册《果园的机器人》一文,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一段有关果园机器人工作的录像,让学生欣赏,欣赏完录像后请大家谈谈观后感,在学生情绪高涨时,又出示许多类机器人图片,并相机出示一道练习:如果你是一位果园机器人的设计师,你打算设计一个怎样的机器人?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要求画出草图,并附上简单的说明。由于影像素材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不到十五分钟,一个个想法奇异的机器人设计稿诞生,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补充素材的激发下,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设想一下,如果只靠课本文字的介绍,学生怎么能够设计出这么富有创意的机器人呢?
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切入口在哪里呢?有时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有时可以通过具体情境,有时可以通过补充素材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鲸》一文,教师可以放一段鲸的录像资料导入新课;《蟋蟀》一文我们可以捉一只蟋蟀或拿一个蟋蟀的标本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再如《月光曲》一文可以首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一曲来导入新课。可见、可闻的感观素材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自主教学的质量。
只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语文的特点,巧妙地使用补充素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