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国喜 唐湘如 田 华
摘要原有的《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弊端,不利于高素质综合农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课堂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和专业劳动课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建设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277-01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专业面广、创造能力强的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已有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开拓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践具有实习、熟练、练习、应用等含义。《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地位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它不应该是随意的实习、验证的实验,更不应该是简单的操作。它应该具有严格的多重性和主动的探索性。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是作为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巩固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改革《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严”字当头,改革课堂实验教学
1.1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实验条件而设立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而且绝大多数实验是重复理论教学的内容,即验证性实验。很多内容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都十分雷同,属于低水平重复。虽然数量上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在实验内容和技能训练效果方面却达不到教学要求。比如在“粮食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中,既有“稻穗发育过程观察”又有“小麦发育过程观察”;既有“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认识”又有“食用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认识”,而且每类作物都安排了田间测产实验,以上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都非常相似。类似的情况在“经济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中也有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1)精简原有的实验内容,增加紧跟学科发展、实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对实验指导书中各种作物之间重复的实验项目进行删减,对简单的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如不同作物幼穗分化的观察,各种作物的田间测产都可以合并成一个实验或者只作主要作物的测定,以减少内容的重复。像“水稻分蘖特性的观察”等简单的实验内容就应该整合到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去,而各种作物形态的辨识应该安排在专业劳动课中。另外,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不但要在理论教学中增添新的内容,实验教学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米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稻米品质已经成为作物栽培学的研究重点,因此,在实验内容中增加稻米品质的测定就非常必要。再比如,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重视,在实验指导书中就应该增加作物(如水稻、玉米、甘蔗等)终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和农产品标准和分级的实验项目。
(2)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往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必须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问题。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实验项目。因此,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各项能力得到锻炼。比如“水稻不同施肥方法对比及筛选”实验就涉及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田间实验统计与分析、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实验操作,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概括性、创造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1.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动嘴、轻动手的现象,实验课教学往往是由教师越殂代庖,在实验课前将实验材料准备好,课堂上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项目。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盲从的。这种保姆式的教学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性和依从心理。学生往往是一看了之、做后忘之。实验报告也是根据教师的提示“依葫芦画瓢”,甚至互相抄袭。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把关,使实验内容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把好学生预习关。“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预习实验内容,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处于主动位置。避免学生在实验中书本不离手,照单抓药的情况。其次,要把好授课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难点、重点问题要提问。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尽可能少地进行现场指导。所有的实验观测、分析、记录等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最后,还要严把考核关。一般情况下,实验成绩都是根据实验报告是否准时上交、实验报告写作态度等来评分,学生之间成绩相差不大。做了的和没有做的(抄袭的)一个样,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一个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因此,在实验考核中,应该把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是否独立操作、实验结果的好坏、是否有创新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实验课成绩应该加入到期末总成绩中。
2改革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通过现场调查、观察来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强学生对课程感性认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以往的课程实习形式都是根据理论课讲授的作物种类,带领学生到校外参观。由于时间短(一般《作物栽培学》实习2次,每次3d),不能观察到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只能根据当地技术人员的介绍,间接了解作物的生产、生长状况。另外,由于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把课程实习当作课后休息,甚至把它看成旅游度假。因此,实习效果不甚理想。虽然传统的课程实习方式信息量小,但实习费用却很高。华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每年的课程实习费用(2个自然班)都在2万元左右。因此,改革《作物栽培学》课程实习形式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湖南农业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那就是把校外参观改成校内种高产田。根据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安排学生种植水稻、烟草、甘蔗等高产田,把以前集中实习时间分散到每周。每个学生种植20m2。根据作物产量、产值和实验记载进行评分。通过实习形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节约实习的经费开支,从而增加课堂实验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高产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建立作物标本园,改革专业劳动课
专业劳动课的传统做法是帮助课题组老师种植或收获作物。虽然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学生与工人对等,把学习和简单劳动对等,学生通过动手得不到能力的锻炼。因此,建议从新生入学第1学期开始安排专业劳动课,把劳动课放在作物园进行,让学生协助农场工人管理作物园,并把作物的种植、收获与作物辨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入学初就对各种作物有感性认识,为今后《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通过管理作物园,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作物生产的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