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召杰 殷修刚 郭文慧
摘要倒伏是制约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素,倒伏大幅度降低了小麦产量,使小麦品质变劣,难以适应机械化作业,从而增加了机收成本,减少了农民收入。分析了淮北地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了防止措施。
关键词小麦;倒伏;原因;危害;防止措施;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166-02
倒伏是制约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素。现将小麦倒伏的原因、危害及防止措施总结如下。
1小麦倒伏的类型及分级
小麦倒伏有根倒和茎倒2种。根倒是由于根部发育不良,次生根少、入土浅,或根部组织坏死,遇风、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倒伏;茎倒是由于茎部机械组织不发达,茎壁较薄,茎秆缺乏弹性和韧性,或茎部组织坏死,遇风、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倒伏,大田出现的倒伏多为茎倒。倒伏级别共5级,1级不倒伏;2级倒伏轻微,植株倾斜小于30°;3级中等倒伏,植株倾斜30~45°;4级倒伏较重,植株倾斜45~60°;5级倒伏严重,植株倾斜60°以上。小麦倒伏的严重度同时和倒伏面积所占比例及倒伏时间有较大关系。
2小麦倒伏的原因
2.1大播量,大群体
近年来,农民种麦时多遇秋旱,墒情差,加之青壮年劳力多有外出打工的急切心理,急于播种,受传统思想影响,播种时宁稠勿稀,播量大,用种225~300kg/hm2。暖冬天气,促使小麦生育进程提前,苗期旺长,分蘖多,群体大,年后最高茎蘖在1 500万个/hm2以上。植株葱郁,田间光照不足,通风不畅,个体发育弱,茎秆缺乏弹性和韧性,后期由于承受不了穗部重量或遇风雨等自然灾害易形成倒伏。
2.2品种使用不当,品种本身抗倒性差
目前,淮北地区应用的品种多为高秆品种,株高都在80cm以上。由于良种补贴和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农民基本上没有自留种或到别处买种,使用品种全部由当地中标企业供应,淮北地区多年来供应品种为烟农19、皖麦50、皖麦52、皖麦38等高秆品种,由于栽培技术应用不当和品种自身抗倒性不强,造成小麦倒伏。
2.3施肥不当,氮肥用量大
当前,农民在施肥上普遍存有重氮、轻磷钾肥的问题,肥料“一炮轰”,分期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难以实行。氮肥用量大,致使小麦年前旺长,茎秆细弱,难形成壮苗越冬。对钾肥提高小麦抗倒作用的认识不足,实际上钾可有效促进茎秆机械组织形成,茎壁增厚,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2.4耕层浅,行距窄
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使许多农户用自家机械耕地,马力小,耕层浅。国家实行大型农机补贴后,大型机械拥有者由于过多追求经济利益,耕层深度仍不足20cm,没有打破犁底层,造成麦根难下扎,次生根少,入土浅,难以形成稳定的抗倒基础。另外,倒伏麦田行距都较窄,仅18~20cm,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影响个体发育,也易造成倒伏。
2.5浇水不合理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整个小麦生长期间需水量不大,苗期干旱,利于根系生长,起到蹲苗蹲节的作用,增强抗倒能力;返青到拔节期干旱,利于控制年后分蘖滋生,使底节敦实,无效分蘖退化早,增强了后期抗倒能力。因此,应控制浇水。抽穗及以后更应控制浇水,除自然降雨外,在特别干旱时浇水,因穗部已有重量,喷浇加重穗部重量及喷水力量,极易把小麦喷倒,漫灌导致田间土壤松软,遇微风即倒。
2.6病害
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病害,其主要危害植株根部、茎基部和叶鞘,造成组织坏死,根部无支撑力,茎秆无弹性和韧性。
2.7自然灾害的发生
小麦抽穗后,若遇到大雨,穗部加重,形成头重脚轻,易倒伏;小麦灌浆后,穗部更重,即使在无雨的条件下,遇4~5级大风也易出现倒伏,春季出现的冰雹或龙卷风同样易使小麦出现倒伏。恶劣的气候条件是小麦倒伏的主要外力因素,极难控制。
3倒伏对小麦的危害
3.1降低产量
小麦倒伏后,由于大量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难以进行物质积累,加之倒伏后茎秆受损,影响养分向穗部输送,千粒重明显降低,倒伏越早对千粒重影响越大;倒伏后由于养分供应不足,穗部顶端籽粒较难形成,造成穗粒数减少,3级以上的倒伏,可使每穗减少1~2粒,重者减少2~3粒,甚至更多,而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直接导致小麦产量降低。
3.2降低品质
倒伏小麦由于茎、叶、穗相互重叠,通风、透光性差,茎、叶、穗腐烂发霉,籽粒发芽,色泽暗淡,气味异常,容重降低,蛋白质含量减少,小麦商品性差,严重降低小麦品质。
3.3增加机收成本
倒伏小麦采用机械收割,由于秸秆和穗子潮湿,难吞难吐,脱粒困难,机械收割速度慢,且易造成机械损毁,许多机械手不愿意收割倒伏麦田,即使收割,价格也比未倒伏麦田增加1倍左右。倒伏麦田脱粒不干净、撒麦、漏麦现象屡有发生,既减少产量,又影响后茬作物生长。
3.4减少农民收入
倒伏小麦由于品质下降,价格低于未倒伏小麦0.05~0.10元/kg,产量降低、机收成本增加和漏掉的小麦,都减少了农民收入,减收约3 000~4 500元/hm2,减幅为30%~50%。
4防倒伏措施
4.1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
无论使用何种机械整地,耕层深度都要保证在20cm以上,最好使用大马力拖拉机耕地,墒情适宜情况下,耕地深度可达到35cm,打破犁地层。耕后还应细耙,充分保证土地平整,无暗垡。整地质量的提高,利于机械播种和麦根下扎及次生根生长。
4.2平衡配方施肥
中等肥力田基肥施优质土杂肥22.5~30.0t/hm2、纯氮180~225kg/hm2,追肥施氧化钾120~150kg/hm2、五氧化二磷90~120kg/hm2、硫酸锌15.0~22.5kg/hm2。其中基肥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掌握在拔节返青后期,克服节间拉长,起到降秆防倒作用。高肥田适当控制肥料用量,特别是氮肥用量。
4.3科学用种,选用矮秆抗倒品种
淮北地区应选用矮秆、茎秆粗壮、茎壁厚、叶片挺举、上部叶面积小的品种,国审品种有矮抗58、西农979、周麦18等,通过对皖麦50近几年的生长情况调查,该品种植株虽高但抗倒性较好,也是理想品种。
4.4延迟播种,控制播量,增大行距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多年来一直是暖冬天气,造成年前小麦长势旺,为防止倒伏,应适当推迟播期,播种期掌握在10月15~20日。播种量:中等肥力田控制在105~120kg/hm2,播种时,增大行距至22~25cm,这样利于通风、透光,促进个体发育,增强抗倒能力。观察小麦长势,群体动态掌握在:基本苗180~225万株/hm2,冬季分蘖(含主茎)900~1 200万个/hm2,春季最高分蘖1 050~1 350万个/hm2。
4.5对旺长麦田实施人工控长
对越冬期和返青期旺长麦田,进行深中耕或用小四轮带直径40cm的圆木进行碾压,碾压时麦田应干,且在上午10时后进行。上述方法能有效控制小麦地上部分生长,减少无效分蘖,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
4.6控制浇水或不浇水
小麦整个生育期间需水量并不大,有少量自然降水即可满足正常生长,除在特别干旱情况下浇水外,一般情况下不提倡浇水,小麦抽穗后更应控制浇水。
4.7化控防倒
发现小麦有倒伏趋势时,在分蘖末期到拔节前,喷施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0~900g/hm2对水750kg/hm2,连喷2次效果更佳。喷施壮丰安等化学控制剂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
4.8防止病害
纹枯病和根腐病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病害,应早防早治。可用粉锈宁或立克松药剂拌种,按说明使用剂量施用。在小麦分蘖末期到拔节前,喷施20%的粉锈宁乳油或50%的多菌灵胶悬剂750g/hm2,连喷2~3次,可有效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防病和化控药物可以混合使用,以减少用工量。
5参考文献
[1] 赵民强,王平信.宿州市近年来小麦倒伏情况及防止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2(4):39-40.
[2] 赵维萍,李立新,郑大水,等.江淮地区小麦倒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2(4):41-42.
[3] 吴健,张世兵,丁亮超,等.淮北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意见[J].安徽农学通报,200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