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009-06-29 09:10赵清胜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5期
关键词:反思性课型一题

赵清胜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那么,如何引导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

1. 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问题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例如,解题的开放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课型开放可以包括基础课、拓展课,也可以是讨论课、自学辅导课、解题训练课等。但不管是什么课型或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突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师生合作交流,重视数学学习与知识建构,充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和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给学生提

供有效的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 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型课堂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为什么”、“什么原因”、“怎么办”、而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则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让学生能“开口说话”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每节课中应十分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一个笑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即使是对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不合主题或奇思异想的问题,也不应批评,而应耐心地听学生说完,在宽松融洽的氛围时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信心及习惯,而且使学生开动脑

筋,敢于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说明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3. 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此,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依赖接受记忆、机械模仿等数学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具有探索性、发展性,还要有一定的新异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要给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置疑问题,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秀之处,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否则,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将会泯灭。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教师必须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问”的契机,不但爱问,而且善问。

4. 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习惯

反思性的数学学习包括学生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对结论或过程中的错误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规律或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对问题的理解和引申进行反思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提问——探究——确认——发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发散性、探究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而良好的提问的习惯又能促进反思性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5. 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要培养和训练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方法。这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合理想象、合情推理,它是任何问题发现、发展、任何知识产生的源泉,它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问题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成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保留“尾巴”——让学生携问题离开数学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发现和提出更多的未知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综上所述,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如何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提问,课堂就成了以问题为主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

收稿日期:2009-05-08

猜你喜欢
反思性课型一题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基于一题多解构建知识体系
一道练习题中的一题多解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